尘封的百年老建筑,变身齐鲁医院院史馆 广智院的新生
广智院变身院史馆。
田道正在馆内介绍。
上世纪20年代,游人在广智院参观(耶鲁大学神学图书馆藏)。
推开吱呀的铁门,眼前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朴院落,砖石铺就的地面上落着些许黄叶。秋日的暖阳透过遮天的大树,洒在一座既像中式庙宇又像西式古堡的建筑上。这里,就是许多人只闻其名未见其身的广智院。
作为山东第一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智院封闭已久。近日,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以下简称“齐鲁医院”)的院史馆,这座老建筑再获新生。它的名字由“广其智识”之意而来,如今这份使命重新开启,也被赋予新的意义。
它包罗万象
百姓、名流都是常客
10月16日下午,广智院即将作为齐鲁医院院史馆再度开启。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准备工作,一条红毯从大门铺至楼前。也许是很久没有这样热闹,广智院门前不少市民朝里细看。83岁的田道正踏进院落,思绪一下回到上世纪50年代,他从阳谷县老家到曾经的山东医学院念书的日子。
“刚到省城来,就想到大名鼎鼎的广智院看看。”田道正说,广智院是山东省第一座博物馆,声名远播,里面的藏品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一进展览室,就能看见一个巨大的鲸鱼骨骼吊在空中,那时候的人哪里见过?”他回忆,四周玻璃柜中陈列的实物有太平洋底的珊瑚、贝壳、鱼蟹,世界各地的飞禽、走兽和植物标本,以及物理、化学、地质、天文各种仪器模型,墙上布满各种挂图,宇宙、太阳系、九大行星等。
广智院与现在的博物馆相比虽然规模不大,却是五脏俱全,从1905年12月落成起就满足着几代人一窥大千世界的渴望,1910年后火爆程度达到顶峰。胡适、老舍、黄炎培等学者名流也是广智院的常客。
“老舍先生也经常到广智院来,你说它的影响大不大?”田道正背诵出老舍散文《广智院》中的一句话,“逛过广智院的人,从1904年到1926年,有八百多万;到如今当然过了千万。乡下人到城里赶集,必附带着逛逛广智院。”它传道解惑不负“广其智识”美名
田道正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成为齐鲁医院的大夫。1990年,他被调到院志办公室当主任,编写齐鲁医院第一本院志。整整4年,他泡在档案馆、跑遍大街小巷,搜寻与齐鲁医院历史相关的痕迹,也因此成了院史“百事通”,国内外宾客来访,都是他当向导。而与齐鲁医院可以说一墙之隔的广智院,也被他研究透了。
“1917年,齐鲁大学建校,广智院纳入了大学编制,作为齐鲁大学的社会教育科,与文理、神、医三科并立。广智院那时候就成了齐鲁大学教育系和神学院学
生的实习基地,还经常请齐鲁大学的教授来进行
学术演讲。”田道正说,每逢周末,广智院还放映有关西方先进文明的幻灯片和电影,这
在当时的济南也是头一遭。
广智院还开办民众学校启迪民智。“原先在广智院展览室的南边有一座庙宇式的大礼堂,能容纳六七百人,定期举行宗教和学术演讲,很受欢迎。”田道正在查阅史料时也被广智院曾经的作为所打动,上世纪20年代,广智院就有了免费教育,男女分班上课,算数、写字、卫生、地理、历史与自然都有涉及,而且不分阶级高低,有志向就能读。
它再得使命
以院史馆之名新生
百年风雨中,齐鲁医院几经更名,今年迎来建院130周年,广智院也经历了几番变迁。随着齐鲁医院规模扩大,广智院成了其中一部分,2016年起,闲置已久的广智院建筑群被选定为院史馆所在,田道正再次为展馆中的史料把关。
“这里面的格局、结构都没有太大变化,保留着从前博物馆的样子。”田道正在馆内漫步,不时抬头望着高高的穹顶,仿佛在回忆这里曾经的喧嚣。
如今,馆内的宝贝都是齐鲁医院的珍藏,东、西两厅12个主题板块,通过大量历史图片、文物、音视频资料,全方位展示了医院作为山东现代医学起源性医院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中还有一处抗疫主题展,签满医护人员名字的防护服、字字恳切的请战书、沉甸甸的功勋章都在其中,给这座百年建筑注入了最新鲜的血液。
在田道正看来,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医院,该有这样一处保存记忆的地方,而广智院就是最合适的,“广智院与我们医院是分不开的,而且它作为一处文物保护单位,能得到新的利用,担负起新的使命,我相信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
从山东省第一座博物馆,到齐鲁医院院史馆,广智院重获新生,“广其智识”的使命再度得到延伸。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曹雅欣张一于丽娟)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阳谷张秋镇曹堤口村旧服务室位置偏僻、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即存在安全隐患,干部群众也不愿意去服务室商议村务。省派第一...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