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峰山庄山门联一解
□张玺乾
栗峰山庄,原为宜宾李庄张姓人家大宅院,由八大院落组成,传说共有108道大门,每日有人专司开闭,需耗时一个时辰,可见山庄格局恢宏,堪称民居范本。抗战时期内迁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人类体质学研究所驻于此,因此闻名,并声播海内外。山门上有一副对联,撰于清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因年代久远,上联最后五个字脱落,下联最后一字脱落:
上联:古栗树芳名,仰先公孝友传家,百忍□□□□□;
下联:曲江延世系,欣此日林泉托迹,青山绿水赋闲□。
横批:清高门第(见2016年版《李庄镇志》)。
很多出版物对此有注解,也有人试图补齐脱字,但互相龃龉。今依本人对张姓宗族源流、郡望、世系、堂号及家规族训的了解,以及对山门联风蚀残迹的实地考察,试作一解。
张姓人家自称为一位名“挥”的始祖之裔。关于挥,一说他为黄帝之子,一说他是少昊之子、黄帝之孙。一致的说法是,他擅长机巧,发明了弓箭,官拜弓正,子孙赐姓张,并世代职掌弓矢制造。张姓从此开枝散叶,至于总人口八千多万,成为泱泱大族。张姓以清河为祖庭,故有“天下张姓出清河”之说,“清河堂”就成了张姓祠堂的总堂。几千年的繁衍迁徙,形成了张姓二十六郡望和一百多个堂号。
周宣王时的张仲,为朝中重臣,帮助周宣王实现中兴西周。《诗经·小雅·六月》中说,“侯谁在矣,张仲孝友”,评价张仲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和朋友,为人做官都干得不错。“孝友”因此成就了张姓最早的家声,并成为最早的族训,即张姓人常说的“孝友传家”。
唐代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即今山东聊城市阳谷县寿张镇,《旧唐书》有传,其家九世不分,几百口人同灶共食,成了那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唐高宗封禅泰山亲幸其宅,问他这几百口人不分家,是如何做到的?他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以作答。这一招让高宗震撼,得了不少赏赐。张姓因此成就了又一家声:“百忍传家”。张姓的一个重要堂号“百忍堂”,即源于此。
唐代名相张九龄官居宰辅,当然是张姓的骄傲。张九龄为韶州曲江人,即今广东韶关曲江区。依谱牒溯源,张九龄是汉代名臣张良的第30世孙,真的是基因强大。他是个标准的帅哥,玉树临风一般潇洒。其后的宰相向唐玄宗举荐贤才时,玄宗总爱问一句,“风度可如九龄否?”传说他第一眼看到安禄山,就断定此人日后会祸乱天下,建议唐玄宗杀掉此人,但唐玄宗未从,至有后来安史之乱。可见他真是圭璋特达、机警有锋,被誉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其后人自立堂号为“曲江堂”,迁徙各地世代延续,形成的宗支血脉称“曲江世系”。
北宋“关学”开创者张载,人称“横渠先生”。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是写给他家人、学生及子孙的家训。他是一个大教育家,除“横渠四句”外,还创立了“六有”“十戒”“两铭”的家规家训,都很出名。“两铭”指他书于横渠书院两侧的道德训辞《东铭》和《西铭》。《东铭》强调做人诚实,不要自欺和欺人。《西铭》强调要有博大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困苦。张载后人自立“两铭堂”,有的叫“二铭堂”,一些祠堂的堂联即为“两铭世德、百忍宗风”。
据本人实地考察,栗峰山庄山门上联的“百忍”二字之后,即“两铭”二字,虽经风蚀,略为漫漶,但依稀能辨。“百忍两铭”,与下联“青山绿水”形成对仗。后面是一个“弘”字,其“弓”旁的上半段仍然可见,而最后二字,依本人揣度,应该是“懿德”二字,庶几合乎家族门联颂宗功、述祖德的基本范式。下联的最后一字是“情”字,其刻迹残留了一些点画,与“情”字的笔画走势吻合,“闲情”对“懿德”亦算工稳。五柳先生有《闲情赋》,其旨与这下联异曲同工,“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如此,这副山门联即为:
上联:古栗树芳名,仰先公孝友传家,百忍两铭弘懿德;
下联:曲江延世系,欣此日林泉托迹,青山绿水赋闲情。
横批:清高门第。
上联以今追古,意为,栗峰山庄因古栗树而得名,仰承了先祖“孝友传家”的声望,和崇“百忍”家风、弘“两铭”美德的风标世范。周制规定,祖宗的牌位用栗木,因此栗树本身有象征先祖的文化意义。“古栗树芳名”隐含了另一层意思是,先祖之名树起了栗峰山庄之名。下联溯源述今,意为,作为曲江一脉延续的子嗣,今日欣然隐逸此林泉之地,徜徉青山绿水之间,渔樵耕读,叙闲情,抒风雅,亦称快意人生。横批,清流人家高尚门第。
传说宋代有几个文人,某天发现杜甫一诗句中缺了一字,“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猜了脱字为“起”“落”“疾”“下”“浮”“飞”“度”等字,各种理由和猜测莫衷一是,后来得到一善本,一查,原诗竟是“过”字,叹服不已。由此可见,脱字难补。本文仅为一试,以致敬栗峰山庄的原主人和在此蛰伏六载辛苦耕耘的大师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岳殿举通讯员王希玉姜琳)近日,阳谷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污染环境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