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婆婆做榜样 儿媳接力好家风

农村大众报 2019-07-01 14:31 大字

“俺活这么大岁数,都是俺三儿媳妇伺候得好!”对三儿媳妇于凤兰,阳谷县寿张镇赵升白西村105岁的耿文凤老人从来不吝啬自己的夸奖。

耿文凤老人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楚,爱说话。她身穿红色外套,雪白头发,经常安详地坐在三儿子的超市门口,时不时在与过路的邻居们打着招呼。

耿文凤老人191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台前县,兄弟姐妹8人,她排行老四。时值战火岁月,家境贫寒,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更念不起书,但也造就了她坚韧的性格。她18岁时嫁到赵白西村,丈夫兄弟姐妹7人,丈夫的大哥四妹很早死于饥荒,迫于生存,二哥与四弟跑去东北谋生。她嫁入后,尽心尽力伺候公婆,照顾一大家子起居生活。日子贫穷,但她从未曾抱怨过,特别是有了孩子后,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她自己一边带孩子,一边种田打粮。“耿文凤很孝顺,家里穷,但是有了白馍馍或者玉米窝头,都先让公公婆婆吃。”邻居们赞叹道。

耿文凤夫妇育有8个子女,四儿四女。为了获得充足的粮食,她和丈夫一边下地挣工分,一边给合作社和生产队喂养牲口。“别人家里没粮吃,俺家里从未缺过粮。”三儿子杨合作回忆说。

1960年,家里房子坍塌,又没有多余的口粮来请别人盖房。于是,一家人商量自己盖房,三个女儿抬檩条,父亲垒砖,母亲在后面忙活,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她家“老太太扶小板,老头扶大板,闺女挑大梁”的故事。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从小母亲的品行影响着我们,我们一直把孝道放在心里。”杨合作说,连他幼小的孙女每次回家,手中若是拿着糖或酸奶,都会第一个先送给老奶奶吃。

杨合作经营着一家超市,他每天早晨进货前都要将烫好的牛奶放到母亲跟前,叮嘱她喝掉。

耿文凤年纪大了,怕冷,杨合作很早之前就通上了暖气,20多年,暖气片就用坏了3个。每年气温稍凉,家里就早早通上暖气。

耿文凤80多岁时不小心摔伤,三儿媳于凤兰每天与老太太形影不离,晚上托着婆婆的头睡觉,生怕一个不周到,出点差错。特别是耿文凤曾有一段时间患上脑萎缩,逢人就说三儿媳打她。于凤兰也不生气,一如既往伺候着老太太,“老人就像个小孩,要哄着她,顺着她。”

别看耿文凤已是105岁老人,但精神头十足。谈及老人长寿之道,孩子们都说没啥秘方,就是心态乐观,生活规律。“老人一直坚持早睡早起,早上两个鸡蛋一碗粥,我们吃什么她就吃什么,不挑食,不偏食,胃口好。”

每逢老人过生日,子女后代加起来有60多人,要坐七八桌。老人看到儿孙满堂,笑在脸上,乐在心里。每年重阳节前夕,县、镇领导和爱心志愿者都前来慰问,给她带来礼品、健康和欢乐,村里也积极给她争取养老金,说到这些,老人直夸共产党好,托共产党的福。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陈清林

白淑敏

新闻推荐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副院长、长江学者李保界 “愿为家乡医养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叶晨雯6月26日下午,在江北水城“双招双引”大会医养健康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副院长、长江...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