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本里的“春耕图”
□本报记者 钟 伟
本报通讯员 杨 雪“以前种地,我们种啥人家吃啥,现在种地,人家爱吃啥我们种啥。”阳谷县金斗营镇刘堤村种植大户刘怀博从拖拉机上跳下来,轻轻地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说,农民种地不懂市场肯定赚不来钱。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刘怀博正忙着播种春谷子。去年刘怀博种了27亩谷子,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每亩产量400斤左右。他将谷子进行精细加工、精心包装,靠朋友圈口碑相传,很快就销售一空。“以前种普通品种,挣不了啥钱,市场倒逼我们种好品种、产好粮。”刘怀博说,从备耕开始,他就树立市场意识,种绿色粮。
这种改变源于前几年的教训。2013年,刘怀博辞去在济南广告公司的工作,返乡创业,流转70余亩土地当起了“职业农民”。他最初的想法是,小区域内差异化种植。“我们这边种大棚蔬菜的特别多,要种就得跟别人不一样,如果周边区域内的农户都种植大棚蔬菜,那我们就选种其他品种。虽然规模化种植有好处,但差异化的经营手法能获得更为稳定的收益。”刘怀博说。他还通过对农产品每年甚至是每个时期价格的不同变化,确定价格大小年,不盲目跟风种植某种作物。
按照这种“套路”,刘怀博种植了土豆、洋葱、胡萝卜等经济作物,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钱投上了,产品销路却没有了。2016年,他看到养生行业的前景,适时转向五谷杂粮种植,并组建了江声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230亩。每到春季,江声家庭农场和种子公司、面粉加工厂都会签订粮食收购协议。“我们按照企业的标准,种植优质品种,生产绿色粮,企业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3毛钱左右。”刘怀博说。
作为种粮大户,这些年来,刘怀博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走得坚实而沉着。面对未来乡村振兴的大好前景,刘怀博正在尝试扩大经营规模,建设粮食可溯源体系,为打造自己的粮食加工品牌奠定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培植、壮大乡镇财源,阳谷县李台镇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及比较优势,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该镇强化工业支撑,做...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