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去,还要养得好
□本报记者 钟 伟 本报通讯员 白淑敏 李新盛
2018年10月,聊城获颁“国家森林城市”殊荣。拿下这块金字招牌,不是终点,而是标志着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创森”之后,如何巩固成果,提升品质?唯有科学规划,创新机制,齐心合力,才能让聊城在生态文明的浸润与渗透下,四季常绿。
股份制“加盟”植树造林
“俺村去年3月植了2000多棵法桐,现在已经一年了,几乎没有被人为破坏的,这多亏了驻村干部给我们出的植树造林‘股份制’的好点子。”3月11日,在阳谷县寿张镇闫集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彬指着路旁一排排齐刷刷的树苗高兴地说。
植树也能搞股份制?驻村“第一书记”刘志涛笑着说:“这是我们一起想的主意。”
闫集村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田间道路较长,且闲置沟边渠沿较多。在“创森”工作中,该村统一将河沟、路渠、田埂等收归集体,并进行填土、平整;将村庄周边20米范围内的土地流转过来,实行围村造林。刘志涛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推行植树“股份制”的新思路,采取“统栽统管”的方式,集体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砍伐,树木的收益权三七分成,村委占三成,村民得七成。
村民张宪留正在自家田头为树苗施肥、浇水,他高兴地说:“树苗不要钱,以后卖了钱大部分归我们,你说这样的好事谁不干?”
党员争当美丽村庄监督员
向东一条街,刘清爽;向西一条街,刘明恩;向南一条街,刘桂敬;向北一条街,刘桂祥……在阳谷县张秋镇王庄村的十字路口,记者看到一块块“美丽王庄监督员”的红色牌子,上面写着监督员的名字和负责区域。
王庄村自创建森林村庄起,无论是村中公园的竹篱疏影,巷道两侧高低错落的绿化带,还是村民门前屋后精心布置的花木,都体现着村庄的勃勃生机。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为巩固绿化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王庄村把爱林护绿列入村规民约,制定了绿化维护公约,并实施“分片包干”机制,选聘9名党员担任“美丽王庄监督员”,负责督促检查卫生保洁和绿化养护工作。刘桂祥是1971年入党的老党员,主动请缨加入监督员队伍,每天走街串巷检查卫生,牵头开展植树护林。“这几年,村庄环境大变样,到处干干净净。”刘桂祥笑眯眯地说,“春天是绿化补植的好时节,这段时间我们正移除绿化带里的死株,换上新的苗木,并补植遭到破坏的绿地。”
“增绿护绿”成为自觉行动
早春时节,走进省级森林村居阳谷县阿城镇尤楼村,犹如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放眼望去,村庄整洁,柏油马路和清澈河道沿村而过,河岸草木泛出新绿。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却是臭气熏天的养鸭场,河道里漂浮着鸭粪,房前屋后杂树丛生。“以前大家一心忙着养鸭赚钱,村庄环境确实很差。”正在河道边清除杂草的村民魏长坤回忆道。2017年,借环保督察这股“东风”,尤楼村迎来了“新生”,村里的鸭棚一一被拆除。同时,以“创森”为契机,争取到森林村庄建设资金10万元,聘请园林公司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全年常绿、三季有花”的村庄绿化新格局。“我们将所有杂树砍掉,除了道路、空闲宅基地都进行绿化外,村内有小公园,村边有风景林,共栽植大叶女贞、紫叶李、小龙柏等2000多棵。”村党支部书记魏纪岭说。
从养鸭场变为“森林氧吧”,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好处。广大村民自觉增绿护绿,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树种花。村民朱庆伟更是主动捐出半亩宅基地,供村里建设森林文化广场。
新闻推荐
3月1日,阳谷县博济桥街道石门宋村益寿科技园工人在为大棚西瓜吊蔓。阳谷县着力推广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特色农...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