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绘丹青,作品行销国内外 阳谷牛吴村农民一手种藕 一手画荷

聊城日报 2018-06-20 10:56 大字

□本报记者 钟 伟 本报通讯员 郭素彦 丁 燕

推开门,一股古典艺术清风拂面吹来,一幅幅惟妙惟肖的荷花图映入眼帘,这不是某个高校画室或高档画展,而是人称“画荷第一村”的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牛吴村的画荷工作室。这些清新淡雅的荷花工笔画就出自牛吴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都能掂笔作画。“以前拿锄头开机器的手,现在也能拿起毛笔画画,只要地里没农活儿俺就上这里来,像着了‘魔\’。”54岁的张林堂边画边幽默地说。张林堂是本村的贫困户,以前靠打零工维持自己和在校儿子的生活费用,但现在年龄大了,再加上一条受伤的腿,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自从去年年底加入画荷团队后,每月收入差不多2000元,解决了吃穿和儿子的学费问题。“像我这种上有老、下有小、散事较多的留守妇女,大多数企业不愿要。现在在这里画荷,离家近,时间灵活,既能照顾家庭也能挣钱贴补家用,这个工作很适合咱农村妇女干。”留守妇女张惠笑呵呵地说。

“在这里,我们残疾人也能挣到钱!”说这话的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刘波,“我才来了一个多月,一天拿到手就40多元,相信过段时间我技术熟练了,一个月就得拿3000多元。”在画荷团队里还有一位聋哑人,虽然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但是脸上洋溢着的知足表情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份工作的满意。“‘画荷\’也满足了部分残疾人的就业愿望,增强了生活自信。”培训老师杨怡仁说。

牛吴村,东临景阳冈景区,西临蚩尤陵景区,地势低洼、富含有机质且具备肥沃的粘壤土,适宜种植荷花等浅水植物。村民们有着三四十年种植莲藕的习惯,每年生产的莲藕在本地市场上供不应求。正是基于牛吴村的种荷优势 ,2017年 8月,他们与国家一级美术师杨怡仁进行洽谈,成功引进“画荷”项目,成立了由村党支部监管的阳谷国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要出产既有学术性又有观赏性的中高端荷花画作品。这个项目吸引了很多农村留守妇女、贫困户、残疾人士、孤寡老人等农村闲散劳动力和弱势群体参加,公司聘请高校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民画家”。这里的农民农忙时干活,农闲时画画,既增加经济收入又提高了文化艺术水平,还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78岁的张月昌老人是画荷团队里年龄最大的,别看他年龄大,但画起画来可是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每天都是第一个来画室。张大爷说:“画荷帮俺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一幅幅荷花画,心里满是喜欢,修身养性呀!”

“我们这辈子是和荷花结下缘分啦。以前种了几十年的藕,现在再画荷花,一下子从农民变成画家啦。我虽然不识字,教授讲的也有听不懂的,但和荷花打交道的时间长了,荷叶的反正,颜色的轻重,我们心里都有数,闭上眼睛都能想象荷花在阳光下的样子,所以画起来也很顺手。在这里一边画画挣钱,一边和自己的兄弟姊妹聊聊家常,说说笑笑,能让我们忘记不高兴的事,感觉时间过得可快啦!教授手把手传授给我们绘画技能,从调配颜色到方法技巧,现在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幅画的上色了。”65岁的汪改梅手拿毛笔自豪地说,眼睛里充满成就感。

目前,画荷培训班已完成4期63人的培训,人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随着技术熟练度的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收入也将不断增加,年底有望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牛吴村的农民画家还自发赋诗一首:我们是农民,也是画家;这里是农村,也是画院……

“我们村的画荷作品由专业销售团队卖到北京、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部分作品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村里参观。我们将以阳谷国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载体,大力发展以种荷、画荷、赏荷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打造中国‘画荷第一村\’,真正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牛吴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忠说。

新闻推荐

阳谷县 强化低碳节能活动主题

本报讯第28个节能宣传周到来之际,阳谷县紧密围绕宣传周“节能降耗,保卫蓝天”和低碳日“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