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出来的好日子

聊城日报 2018-06-15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 布双起

本报通讯员 朱腾华“多亏镇里帮俺办起了馒头房,现在俺一天能蒸三、四百斤馒头,纯收入100多元。”6月7日上午11时多,阳谷县定水镇定水村村民鲁月香的馒头房门口,有不少人在等着买馒头,她边拾着刚下笼的馒头边高兴地说。

鲁月香曾是村上的贫困户,丈夫常年有病不能下地干活,儿女正在上高中,家中没有经济来源,生活过得非常拮据。镇扶贫干部孙纪刚了解她家的困难后,主动和她结成对子,于2017年帮助她办起馒头房,并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全力帮扶,平时还帮助她搞好宣传,让熟悉的人都去买她的馒头。摘贫困帽的那一天,她特地蒸了一锅馒头送到了镇上,“我就是想让镇里的干部都尝尝,表达一下谢意。镇长出来告诉我说,俺家脱贫比什么都好,馒头让俺拿回去,真是太感谢政府啦。”说起往事她仍然心怀感激。

“我听说她的困难后特地去她家了解实情。看着她身体健康,我说你蒸馒头吧。馒头现在在农村需求量大,好卖。于是一步一步干起来了。没想到这条脱贫致富路真走通了。帮她是一方面,关键是让她自立自强。她能脱贫主要是靠她自己的勤吃苦,肯下力,吃苦这谁也替不了。”帮扶干部孙纪刚说。“从买工具到初期跑市场,都是镇干部在帮她。现在她已经成功脱贫了。她的例子很典型,不是靠着墙根等靠要,而是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为了蒸馍,她自己没少吃苦,早起晚睡的,大家都看的到。”了解她脱贫内情的村干部孙善龙说。

新闻推荐

聊城革命老区村纪行 周店村:菌菇产业跻身全国百强

□本报记者林金彦本报通讯员杜春燕叶焕银周店村位于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是鲁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聊城市首批重点...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