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冤家”与“亲家”——解读大运河穿越黄河的奥秘

聊城日报 2017-12-27 16:02 大字

□朱鹏

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基本上都是东西走向,但惟有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而且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水系交汇处地势平坦,交汇相对自然。惟有大运河与黄河的关系可以说既是“亲家",又是“冤家"。自从战国时期开凿了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开始,运河与黄河之间就产生了割舍不开的联系。

而两者之所以说是“亲家",是因为运河在水源不足的时候引用了黄河水,为漕运畅通提供了水源保障,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引黄给运"工程。但是黄运交汇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两者处于水源充足、地势悬殊不大的区域,黄运交汇就相对自然和谐,但由于黄河淤沙和水量的原因,二者融洽相处一段时间后,要么黄水冲毁运道,要么淤沙堵塞运河,导致黄河改道或运河废弃。

那么,运河在历史上是如何穿越黄河?又是怎样克服了水位悬差问题,保证漕运畅通的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黄河的流经区域与变迁。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入大海,由于其淤沙含量大,水量丰枯变化无常,因此,在2000多年以来,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为此,我们可以将黄河变迁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流区。分别是:一、北流期,在天津附近流入渤海;二、东流期,从山东北部入海;三、南流期,从江苏北部夺淮水故道入黄海;四、回东期,咸丰五年到现在,黄河下游干流再次偏东,从山东大清河故道入海,即黄河现道。

这里我们仅以咸丰五年(1855),运河穿越黄河的情况向大家作重点说明。

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大清河入海,黄河冲毁运河堤坝多处后于阳谷张秋同运河相交,导致“运渠高垫,舟行地面,昔日河岸,今日漕底"的局面。于是河运废弛,十有余年。同治年间,政府为疏浚运道,在黄运交汇处的运口北岸兴建船闸三座,实行“启一闭二"的梯次过闸方法,(如图所示:中间水闸开启,两边闭合,一是解决了水源不足的问题,二是控制黄河与运河的水位落差,水涨船高,保证漕船顺利通行。)但是,这样的做法也仅仅限于当年的九月至来年的六月上旬黄河水少的季节。当黄河涨水时,与运河水位落差加大,则要关闭船闸设置堰坝,防止黄河水倒灌运河,严防浊水入侵。此时航船只能盘坝通行,若为重船则先卸载货物,利用绞盘拖空船过坝后重新装载货物继续航行。尽管如此,由于黄河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河水均被束缚在黄道内,导致了河道淤积迅速。没过几年,黄河水位便大大高出运河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光绪元年(1874),运河穿黄处黄河水分为两股,一股南注十里铺,一股北经八里庙。这时由南而北的漕船,往往由黄河南溜借自西向东水势下行,随黄河河道至阳谷陶城埠附近转入北溜,然后经纤夫逆水拉纤将船拖至八里庙的黄运交汇处进入运河。

至光绪七年(1880),再次因黄河北运口淤积严重,行舟不易,于是在陶城埠另开新河转至阳谷阿城闸入运河,此后的运道便不再经过阳谷张秋,一直到1901年,因河运艰难,津浦铁路建成,战乱迭起,大运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漕运逐步停止。

但不可否认的是,运河穿黄在历史上对漕运的畅通、东部经济的发展、南北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运河穿黄是运河治理史上一项最为伟大的高科技工程。(作者单位: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新闻推荐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山东出台十条意见“独角兽”企业一次性奖300万

近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文件,为支持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健康发展,确保在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提出十条意见。意见提出,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