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谚语为诗歌之资

玉林日报 2017-11-01 11:12 大字

谚语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先秦的《诗经》,汉代崔实的《四民月令》,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及先秦诸子、汉后的学者、作家都吸取了不少谚语。明杨慎认为:“谚语有文理”“先人皆以解经,不但诗词之资而已”。

优秀谚语的艺术特点就是善于在高度压缩的简短艺术形式中,采用精警的语句巧妙地表现深刻的思想,或实用的知识、经验,富有民族特色与地方色彩。而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炼意炼词和谚语状物准确,语句精妙的特点深度契合,极易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谚语成了诗歌之资也就水到渠成、不足为奇了。

谚语为诗歌直接或间接汲取的范围还是很广阔的。

有汲取农谚的。唐代张协诗:“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朝霞迎白日,丹气临阳谷。”李嘉裕诗“朝霞晴作雨。”储光羲诗:“落日烧雾晴,农夫知雨止。”农谚云:“朝霞主雨,暮霞主晴。”另有:“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上引诗句就是用其意而变其词的。至今谚语尚有“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之句,宋范成大诗:“朝霞不出市,暮霞行千里,我岂知天道?吴侬谚云尔”的首二句即沿用了农谚。同理,梅圣俞诗:“日泛胭脂红,无雨也有风。”至于唐代王建诗“照泥星出依然黑,淹烂庭花不肯休。”则又是由“干星照湿土,来日依旧雨”“星宿照烂土,明日依旧雨”“云行西,星照泥”等观测气象的农谚变来。

有汲取风土谚的。古代谣谚形容瞿塘峡水流湍急,行舟艰苦,有句云:“淫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唐代杜甫诗则有:“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其末二句吸取古代风土谚,极其恰切。

有汲取世态谚的。宋代苏东坡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黄山谷诗:“千里鹅毛意不轻”“千里鹅毛赠,所重在其人。”显然,这些诗句都吸取了“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的古谚。宋楼钥诗:“早起三朝当一工”则直引谚语。唐代孟郊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的前句,就是删去“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之类的谚语改写而成的。宋代陈无已诗:“巧手难为无面饼”,是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改写,也颇贴切。

总之,优秀的古典诗歌对于谚语不管是取其意,或取其句,都可见诗人出自精心,使它既能服从于诗歌艺术表现的要求,而又能增添一些民间气息与民间情趣,给人以新颖之感。这也体现出谚语给诗歌以营养,是自古已然的了。

宋代有不少俗语是直接引用唐人诗句而成的。例如:“何人更向死前休”来自韩愈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来自灵澈诗;“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来自龚霖诗;“一朝权在手,看取令行时”来自朱湾诗;“事向无心得”来自章碣诗(见《老学庵笔记》),等等,都各自说明某种道理,相当巧妙。流传至今,仍然广为传诵。

还有一些较为通俗易懂的诗歌,在广为流传中也转化为谚语,赋予新的意义。比如:唐代杜甫《前出塞》中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以后流传很广,已经成为谚语。明代戚继先与清代曹雪芹就把它当作当代谚语分别引入《纪效新书》与《红楼梦》中。今天各地盛行的谚语“打贼先打头,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也显然是来自杜诗的。又如唐代聂夷中诗《咏田家》的头四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出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深刻地表现了当时农民的痛苦生活,近代以来也转化为谚语,不同者是原诗的“医”“剜”二字已给民间改成“补”“挖”二字了。

谚语也善于汲取古诗中个别精警的句子。如清代谚语“不是一番寒彻骨,谁许梅花喷鼻香”,就是唐代黄蘖诗“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变来的。

新闻推荐

聊城:工人手部严重受伤 警车开道10分钟就医

近日,阳谷县一位手部严重受伤的工人,欲到市人民医院就医。东昌府区交警大队民警专门为其开辟一条绿色通道,10分钟就将伤者送医。10月12日16时15分左右,东昌府大队聊阳警务工作站民警接到阳谷大队同事...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