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不忘党的恩情”
张鲜荣的家庭合影,右一为张鲜荣(资料图)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苑莘
1931年,莘县张寨镇东节村诞生了莘县第一个党支部。这个地处鲁豫交界的村是抗日模范村、市重点革命老区村,有革命烈士10人,革命战争年代参军32人,南下北上干部6人。
3月28日,记者来到这里的一处农家庭院,见到了99岁的老党员张鲜荣。谈到过去的生活,这位党龄75年的老人有很多话想说,她用浓重的方言讲述了那些记忆深刻的场景。
东节村人的苦难生活是从日本侵略者到来开始的,张鲜荣记得那是她十四五岁的时候。“日本人来了后烧杀抢掠,村里人大多外出逃荒,没逃出去的好多都饿死了。”张鲜荣回忆,她的妹妹就是逃荒时渴死的。
日本侵略者来了之后,在东节村修建了炮楼。迫于生活压力,逃荒的东节村人只好返乡,并在此后的几年里受侵略者欺压。1942年,忍无可忍的东节村4名群众用两把菜刀夺下了侵略者的炮楼,几乎全歼其中的日军士兵,招来了侵略者的疯狂报复。日伪军几次扫荡袭击,周边群众200多人被活埋,仅东节村就死难70余人。
为了躲避日伪军的报复,东节村人第二次踏上了逃荒的路。张鲜荣记得,支部里的另一位女同志王爱女就是那段时间饿死的。“上世纪三十四年代的党员有吴明乐、张学文、马九、王爱女……有八九个人。那些年,支部里一共就我跟王爱女两名女同志。”想到那些老同志,张鲜荣有些激动,眼眶红了。
国仇家恨不能忘,在张鲜荣的支持下,丈夫刘德江参军入伍。老人的儿子刘国庆是村里的乡村医生,他拿出了老人过去的照片,介绍了这个共产党员家庭曾得到的一个个荣誉。解放后,刘德江先是在林业部工作,后来又支边到了青海。“他那时候在青海抗洪掉到冰水里,落下了病根,42岁就离休了。”张鲜荣说,丈夫离休回家时已经是正处级干部,但他们从没有因此而动过让党和国家照顾的念头。“现在日子过得好,就得感恩共产党。”抱着这样的想法,张鲜荣连安家费也没要,“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孩子们现在也很好。”孩子们都是党员,是张鲜荣最自豪的事情。
老人现在的生活的确过得很好,庭院干净整洁,住的房间里有厕所、暖气。刘国庆总是劝节俭的母亲享享福,“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好,咱这一辈子不忘党的恩情。”这位99岁的共产党员却总是这样告诉儿子。
新闻推荐
莘县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吕婷通讯员王士瑞)为切实建立人群免疫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莘县扎实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
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