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齐王庄
1994年9月15日,莘县村村通电剪彩仪式(资料图)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于伯平通讯员王家滨
1994年9月15日,莘县十八里铺镇齐王庄村,这个全省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一片欢腾,电灯的光亮,第一次照亮了这个小村的夜晚。26年过去了,这个昔日只有80多户人家的小村怎么样了呢?3月2日,记者探访了这个村庄。
刚到齐王庄村,只见一排排蔬菜大棚挡住了远处的屋舍。厚重的毛苫子在电动卷扬机的牵引下缓缓上升,露出了蔬菜大棚的银白色“外衣”。
“现在,每家每户的蔬菜大棚都用上了这种电动卷扬机,拉放苫子的时间从一个多小时缩短到了几分钟,方便多了。”随行的十八里铺镇工作人员介绍,聊城市多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
一
在齐王庄村西头,记者见到了当年的老支书齐金祥。“那天通电的时候可热闹了,县里、聊城地区都来人了,还上了电视。”聊起通电的事儿,齐金祥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打开了话匣子,“原来没通电的时候,齐王庄是典型的落后村,每次乡里开会,齐王庄都是落后村的代表,群众心里那个苦啊,盼电就像盼星星、盼月亮。当时就想,无论咋作难,也要通上电。”谈起当年,齐金祥非常感慨。
在全省村村通电工程中,各级供电部门付出了巨大努力,省地县电业部门无偿支援资金2100万元。在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电业职工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1994年9月15日那天,齐王庄村供上了电。
“当时,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像过年似的。”回忆起当时的盛况,齐金祥依然十分激动。
二
齐王庄村的通电,揭开了聊城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通电之后,当时乡里就提出了利用电能发展经济的口号。1996年,老齐因病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由我来接任。”齐王庄村上一任村支书武守祥介绍,从那以后,齐王庄村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次性建设了24座蔬菜大棚,一度成为先进村典型。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种植户的大棚离村子太远,没法用电灌溉。”武守祥说,后来齐王庄村借着电网改造的机遇,对村北的大棚种植区实施线路改造,让每家每户都能更加便利地用电灌溉。不仅如此,依托大棚种植,齐王庄村还建起一个新项目——水泥预制板厂。“这个项目可是个‘电老虎’,一个厂子能赶上全村人的用电量。”武守祥说。
当然,电力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并不只是经济方面,还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现在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电了……概括起来,电给农民、农村带来的变化,是从‘看天吃饭’到‘致富有路’,从‘黑灯瞎火’到‘灯火通明’。”武守祥说。
三
在齐王庄村西南3公里处,一座大型的变电站——聊城南500KV变电站正在紧张建设中。这座变电站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聊城南部的用电负荷增长需要。
“从我们村就能看到变电站,我们盼着它早点建成,因为稳定的供电意味着稳定的发展。”齐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武继军告诉记者,“对于齐王庄村来说,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都说笨鸟先飞,齐王庄村的地理位置不算好,所以我们不仅要发展,还要先行一步,这样才能跟上镇里的步伐。”在武继军的规划中,齐王庄村除发展传统的蔬菜种植外,还将结合县里提出的“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武继军说:“今年,县里提出了乡村振兴十二大行动,我们也将结合自身特点,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群众奔向好日子。”
齐王庄,这个鲁西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是聊城乃至全省成千上万个村庄变迁的一个缩影,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悄然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吕婷通讯员王士瑞)近期,莘县卫健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
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