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青岛百年历史的小港码头

青岛早报 2020-05-25 05:26 大字

[摘要]青岛往事,史海钩沉 百年青岛,百年小港——

青岛小港码头位于青岛胶州湾东岸小港湾内,沿莘县路、小港一路呈L型排开。地理坐标为北纬36°04'20",东经120°18'30",港内水域面积为3.4万平方米。小港湾入口建有两座防波堤,左右环抱着小港港池。北防波堤长45米,顶宽2.5米;南防波堤长142米,顶宽2.5米。小港湾入港口宽仅100米,环形港湾风平浪静,属天然避风良港。

小港码头以商用、水产和客货运输为主。早期码头西北部为客运区域,南部岸线为货运作业,东北部停靠渔船及小型机动船和帆船。台风季节,船舶纷纷涌入小港湾避风,港湾内汽笛声响,马达轰鸣,停泊的各类船舶足有上百艘。商用码头多为宽突堤动重力结构和顺岸重力式结构。 1995年,小港港区共有岸线496米,进港航道水深4.5米,码头3座,泊位8个,1000吨级和500吨级以下各4个。可停靠500-1000吨级客货船舶,乘潮进港船只吨级相应增大。

建国前的小港码头

青岛小港码头始建于1899年,1901年竣工,港内建有木码头一座,可停泊2艘小吨级海轮。小港码头建成后与胶济铁路干线之间有铁轨相连,该段铁轨走向与惠民路走向基本相同,直通小港沿岸边。小港码头建成初期,由德国殖民当局直接控制,主要用于装卸军火、建筑材料等物资。此后,逐渐为民船贸易港。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从掠夺的目的出发,考虑到大港从事外贸活动必须由小港的内贸港进行补充,以利胶济铁路影响不及的沿海货物的吸收和进出物资的疏散,把小港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1916年,日本当局开工兴建小港堤岸工程,1918年竣工。1920年,兴建一座浮码头。 1925年5月,青岛小港设货船查验所。 1935年4月,小港码头兴工添筑第二浮桥码头,于1936年6月完成。1932—1936年,南京政府在小港兴建一号、三号浮码头。

解放前,小港码头客运船舶都是小火轮,由小港上下船。先后有小港至阴岛(今红岛)东大洋、海西红石崖、小石头、薛家岛安子等4条航线,每天都有几班客运轮船。著名作家吴伯箫在青岛时,由小港乘船去阴岛(今红岛)东大洋,回来后写了散文《阴岛的渔盐》。客流量最大的是红石崖航线。红石崖在青岛原海西区,胶州湾西岸。民国以来军阀混战,又遇几年灾害,农民无以为生,纷纷“闯关东”。青岛小港码头当时是闯关东的主要输出口,很多去东北的人是从小港离开青岛的。诸城、沂蒙一带的农民大多步行至红石崖,过海乘船到小港,再乘船去东北。 1924年,日本人经营的一艘“现德丸”轮限载乘客100人,但船主唯利是图,竟然载客200多人从红石崖至小港码头,导致在胶州湾沉没,大部分乘客遇难。 “现德丸”轮经打捞拖至青岛小港码头内,船舱内尸体横陈,惨不忍睹,是当时震惊全国的“海难”。著名作家王统照有一部小说《沉船》,反映的就是此次事件。小港还有至连云港、日照石臼所等南下客运航线。其中,南下通往石臼所的班轮挂靠水灵山岛(今灵山岛)。著名作家箫军在青岛时乘船去游,写有散文《水灵山岛》。

青岛小港和青岛大港自开埠后,货物运输形成了自然的分工。青岛大港面向全国沿海和国际港口,小港主要面向山东沿海港口。进出小港主要是帆船,大约可泊1000余艘。 1901年小港建成后,胶州湾民船贸易中心逐步转移到小港,当时的主要航线是青岛至海州线,航行范围以青岛为中心,北至乳山、石岛、俚岛,南至陈家、日照王家滩、石臼所、涛雒等地。在胶州湾内及青岛近海,通航至塔埠头、红石崖、薛家岛、积米崖等港口。1921年3月,青岛埠岸及大小港等处火车、轮船千余名工人举行罢工,水陆交通停顿。日本当局调军警镇压,逮捕工人代表数十名。1938年1月,日本登陆前海栈桥,占据了青岛港口,青岛再次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之手。日寇海军将停泊在青岛小港中的全部轮船钉上了“大日本海军管理”的木牌,一律禁止活动,同时宣布封锁海面。日本全面控制了青岛航运,在海上,封锁胶州湾,禁止青岛港籍船舶出航。在陆上,控制码头设施,抢占港口物资。同时,抢占民族船行船只用于输运物资。这一切使得本就羸弱的民族港航运输遭受致命打击。青岛解放前,青岛小港出口货物主要有各类棉织品、纸张及小五金等,进口货物主要是农副产品。资料显示,1922年,小港进出总量8.59万吨,至1948年,达13.88万吨。 20世纪20—40年代,大船停泊在胶州湾内,以小木船或小舢板将货物运到小港码头浮桥岸边,再由码头工人扛下船。当时,码头规模小,货物杂,装卸货物全靠码头工人手提肩扛及小推车作业。

小港码头拉动民族航运业的发展。小港码头在德占和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还处于萌芽状态,1921年才成立裕盛船行,地址在河北路53号,有10艘小火轮,航行于青岛、石臼所、涛雒、岚山头等港口。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以小港的航运为依托,青岛的民族资本航运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规模较大的船行有:政记轮船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1924年成立,地址在北京路20号,有轮船22艘;英记行,1928年成立,有轮船6艘;同福船行,1928年11月成立,地址在冠县路72号,有轮船4艘;长记船行,1929年8月成立,地址在吴淞路,有轮船5艘;肇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6月成立,地址在河南路75号,有轮船5艘。其余有轮船1艘或2艘小船的有同兴船行、同福昶船行、同济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益华船行、庆兴船行、福兴船行、同裕船行和公祥船行等。上述船行都开设在冠县路、胶州路、金乡路、河北路、莘县路、保定路一带。这些民族船行,大多设有客房,货栈、账房、实行代购、代销、运输、结算、待客等“一条龙”服务,生意兴隆,并且齐心协力与日本船行抗衡,迫使日本船行纷纷降价招揽生意。

小港码头带动“后海沿”“海关后”及周边区域的繁荣。小港码头北岸的小港一路,沿海边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与码头泊位呈顺向之势,岛城市民习惯称这一带为 “后海沿”,以与栈桥一带的“前海沿”相区别。民间以小港一路2号胶海关大鲍岛关卡 (后改为小港分关)以北的朝阳路、平阴路、长安路、惠民路、金乡路、邱县路等合围区域为“海关后”。 1914年后的海关后也随着小港民船贸易的发展而建设成为商号林立的城市街区,其中小港一路、冠县路、惠民路合围的地块中的建筑多为商住合一的里院,其他区域则多为仓库、小型工厂、商业建筑等。许多航运公司、航运代理公司、货栈,以及土产品店和煤店等与港口相关的商业组织开设于小港一路等街道。此外,海关后街区内也分布着平康一里、二里、三里、升平一里等妓院,海关后也因此成为上世纪青岛几处红灯区之一。由于小港客运站设在小港一路路南,所以这一带饭店、客栈较多,加之客流量大,摊贩喧噪,旧时这条路非常热闹。港口贸易与运输的发展使得上世纪的海关后成为劳工聚居地。很多来自青岛西南沿海、日照、荣成、烟台等地的农民与渔民,举家搬迁此地,逐渐形成了海关后居住区。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在青岛小港码头谋生,有的从事捕鱼、驾船工作,常年奔波于大海;有的专门在码头从事扛大包和拉大车的搬运工作。居住在海关后各个大院里的人口音各异,日照、烟台、威海口音特别多,一代代与小港湾朝夕相依,形成了青岛别具特色的 “海关后文化”。二三十年代,海关后一带,由于居住条件过于拥挤、卫生条件较差,海关后曾经是瘟疫多发区,多次被市政部门划为霍乱疫情隔离区。民国时期青岛文人刘少文(1888—1948)在1929年《青岛百咏》中写道小港及海关后:“惯衣褴褛厌糟糠,辘辘车声夜未央,数百铜钱筋力尽,争如骑马坐堂堂。海关后为苦工聚集之所,饭摊林立左右,非地薯即高粱饼,人间恶草之食,而鹑衣鹄面者甘之如饴,此辈专为商家转运货物以资糊口,夜未及央,即车声辘辘满街中矣! ”形象描述了小港一带苦工的艰辛生活。宝山路和冠县路则是通往小港客运站的两条干线,“海关后”一带也都从早到晚伴随小港的喧闹,沐浴在小港沸腾生活的氛围中。最具小港色彩的马路,便是与小港东岸平行的莘县路。它北起冠县路,南止四川路,全长1324米。1901年德国人在这里修建小港码头时,莘县路仍是海滩,后来在修胶济铁路时,同时修筑这条马路,德文名为“罗曼街”,日本人又将这条路更名为“野山町”。1916年,沿莘县路小港东岸修筑了一条长481米的石砌护坡,这条马路变成了岸壁码头,帆船搭上跳板,可直接从马路上装货或卸货。1922年将这条路定名为“莘县路”。自此以后,这条路上布满了小吃摊、鱼虾摊、旧货摊和民间艺人说书摊、戏法摊等,沿街叫卖不绝于耳,船工杠夫踯躅街头,一派平民生活风貌。三四十年代小港码头南端,莘县路、广州口的“西大森菜市楼”非常繁华,室内外大小店铺一应俱全,是青岛著名的商圈。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早年曾在西大森撂地演出。

建国后的小港码头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陆续修建南北防波堤,疏浚港池航道。 1953年,小港一路浮码头建成。 1953年1月,青岛小港由市搬运公司接收码头工人270人。 1954年,青岛小港建成客货浮码头一座(长47.6米,宽10米,高1.9米),投资54万元。 1958年秋,青岛小港设置第一台固定于浮码头的一吨电吊。 1958年12月,青岛小港为便于装卸,扩大货场,将“外港”沿岸护坡砌直400米,投资21.28万元。195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海上运输的需要,进行小港莘县路岸壁扩建工程,改建后场地面积增至7500平方米。1959年至1960年,进行小港莘县路码头扩建工程,新建成新港码头100米,投资82.8万元,这是小港第一座可停靠千吨级货轮的直立岸壁码头。为适应港口运输业发展的需要,青岛新港(即小港)一号二号码头改建工程于1971年4月竣工。改建后的码头为4级宽突堤式水工建筑。1974年11月,青岛小港建成前方仓库一座,总面积1815平方米,容量可一次堆积粮食三万包,实际投资18万元。1995年,青岛市政府批准小港北部浅水区域围填改造,小港围填造地5万平方米,港区面积增加一倍。

建国后,小港码头客运主要由青岛海运局承担。小港湾内有鲁民5、鲁民7、鲁民8等小型客轮往返黄岛、薛家岛等近海码头。50年代末,由于交通方便,先后撤销青岛小港至贡口、连云港的客运航线。 60年代,撤销小港至乳山口、张家埠航线。 70年代以后,由于企业交通班船的出现以及体制的变化,小港客运航线相继停航。至1986年,小港所辖航线,只有青岛—黄岛和青岛—家岛两条。1987年,青岛—黄岛轮渡建成后,上述两条航线随即停航。青岛小港的客运量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1949年为1.9万人,1959年为6.5万人,1969年为6.4万人,1979年为23.7万人,1984年为39.3万人。1961年以前,青岛小港码头没有专用客运站,仅利用港内9号仓库作为旅客候船室。1961年港航分家后,沿海小型客轮由青岛海运局经营。由于客运日繁,利用仓库作为候船室已难以适应需要。1962年,9号仓库改建成小港客运站。改建后,客运站有候船室700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旅客350人。与候船室配套的还有售票厅、广播室、问事处、行李房、小卖部等设施。 70年代,黄岛和薛家岛也分别新建客运站。黄岛客运站1011平方米,薛家岛客运站1491平方米,设施较齐全。 1984年,小港、薛家岛和黄岛港共进出旅客74.1万人次。 1979年,青岛海运局有机动船客位1505位,完成客运量67.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651海里,比1965年分别增加69%,2.65倍、1.49倍。改革开放初期,小港码头客货运业务十分繁忙,港口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直至九十年代,莘县路成了岛上的土产和渔需物资、船舶配件、建筑材料一条街,生意十分繁忙。小港码头周边也迅速崛起了许多船舶公司和代理公司。码头周边服务业十分繁荣,坐落在莘县路,紧靠小港码头大门的“莘东炉包铺”的韭菜炉包、小港铁路桥洞边的“新港饭店”的甜沫、小港码头边的“中港仙家酒店”的鱼水饺,以周边冠县路、中山路、馆陶路、市场三路、黄岛路、四方路、劈柴院及其他饭店、旅店等服务业,客源受体最初也多是小港的渔工船夫及往来客商,生意兴隆,知名度都很高。

建国后,小港主要装卸农产品及部分渔需物资、日用生活品、建筑材料及工业产品。“文革”期间,小港码头的货物吞吐量明显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港船舶以千吨级货轮为主,航线遍布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港口货物吞吐量日渐上升。1983年进口货物54.5万吨,出口货物10.7万吨。鼎盛时期,最高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 1992年7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青岛小港码头为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开始接泊小型外贸船舶作业。自二十世纪90年代,受小港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小港码头的货运量起伏不定,后呈逐年下降之势。1992年6月,经青岛市政府批准,在小港码头莘县路岸线建设 “青岛市水产品批发市场”。五六十年代 ,小港码头货物装卸主要靠“少先吊”完成。少先吊是一种小型无移动动力的吊车,使用方便,是一种简易臂架式起重机,一次可吊运2吨以下货物。少先吊的应用,在小港码头装卸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青岛小港与海运局有关单位设计出适合8吨电吊配套使用的3吨剪式抓斗,提高工效30%,1983年参加交通部港口工属具经验交流会受到好评。 1982年港口装卸机械完成更新换代,用QDL8吨电吊代替老旧杂吊车;用ZL50装载机代替QC5汽油铲车;用295拖头代替195拖头。到了80年代初,小港码头引进了16吨轮胎吊车。90年代,又购买了25吨轮胎吊车,系小港历史上码头作业最大吨位的吊车。码头有各种装卸机械53台。

建国后,青岛小港曾长期属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海运局管辖,为青岛海运局的基层单位,也是青岛海运局客货船舶停泊基地。八十年代后,青岛小港的管理机构全称为山东省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该局下辖青岛小港、薛家岛港、黄岛港等单位。 1985年青岛海运局解体后,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青岛小港)划归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管理,为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直属单位。八十年代后期,青岛海运局总部迁至小港码头区域小港一路12号办公,小港码头内聚集着青岛小港港务监督 (后并入青岛海事局)、青岛航运管理处(青岛港航管理局前身)、青岛船舶检验局、筑港工程队(青岛筑港公司前身)、青岛边防派出所等港航单位。 1993年航运体制改革,1993年5月19日,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划归山东省青岛海运公司管理,成为青岛海运总公司的基层单位。 2008年10月,青岛地方港务管理局(青岛小港)与山东省青岛海运总公司等一并被青岛市民营企业全资收购。

小港码头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将载于史册。小港码头虽说处于老城黄金区域,小港湾又是城市的内置海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由于青岛小港处于市北区和市南区分界线,莘县路部分属于市南区管辖,小港一路部分属于市北区管辖。客观上造成小港码头城市管理上的不同步及规划滞后,一度曾沦落为城市发展的落后区域,码头内外设施陈旧,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由于青岛小港湾湾小水浅,青岛陆域多条下水道流入小港湾内,致使港湾淤积严重,港池水域越来越浅,不能进出和靠泊大船。码头又临大窑沟和中山路,处于青岛市中心繁华区域,受城市道路拥堵及单行等限制,疏港货物运输十分不便,来往小港码头的货船逐年减少,小港码头装卸功能逐渐减弱。尽管如此,多年来,小港码头职工传承着百年老港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不为所难,努力拼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夹缝中艰难生存。百年小港,历经沧桑,饱经风雨,几度兴衰,青岛小港码头自青岛开埠以来,从事港口客货运输已有百年历史,为青岛市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青岛城市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历史不应忘记小港码头的几代创业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从祖辈开始几代人都在小港码头从事港口装卸工作,与青岛小港有着深厚的感情,难以忘怀的情愫。小港人以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勇气,一代代地传承着青岛以港兴城的城市精神和独具特色的码头文化。青岛小港与青岛大港虽然没有管理上的隶属关系,但自青岛开埠以来,小港与大港形成了自然的分工,港口贸易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同为青岛市的经济建设服务,有着不可忘记的历史功绩。2004年青岛市政府对小港湾整体规划改造,适应青岛城市建设需要,小港码头实行闭港 ,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港就此完成了港口作业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客货运输的历史载入了史册。

目前,小港码头市北区岸线区域已经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呈现出一派现代化景象。市南区莘县路岸线人流川息,一派市井生活气息。处于城市黄金区域、不可替代的城市内置港湾的小港湾,海面平静如镜,堪比是天然城市内湖。小港湾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不可复制,海岸线寸土寸金,是大自然馈予城市的宝贵资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随着青岛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小港湾岸线市南、市北区域协调发展,小港湾整体规划建设势在必行,美丽的小港湾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放飞心情 邂逅美好 “五一”假期聊城景区见闻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新伟通讯员邢晓光白似雪,黄如金,红像火,粉若霞……蜜蜂为她伴奏,蝴蝶为她伴舞,微风拂过,月季花轻...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