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富了村庄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苑莘通讯员陈海涛
“我的第二故乡——宋王店变化太大了。”带着地道的沂蒙口音,不久前,高书华
他们这群莘县王庄集镇宋王店村的“亲戚”驱车近千里来串门了。
他们是当时在宋王店村的知青,45年过去了,大家相约回宋王店村看看,看望这里的
“亲人”。“欢迎大家,快到村委院里,乡亲们还有欢迎仪式。”宋传彦手指前方说,“乡亲们听说
当年的知青回来,一大早都来等着你们。”80多岁高龄的老妇女主任王兰英大娘,步履蹒跚的宋建朋大叔,有深夜两点风尘仆仆从河北丰县赶到家的宋山坡,有在县城看孙子的宋相芹……
简短而热烈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昔日的知青们和乡亲们聊起了家常,看了昔日生活的地方。宋传彦告诉他们:“你们离开家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里探索致富道路。起初种植的棉花绒长色白,等级高,价格也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到了九十年代初,这闻名遐迩的棉花高产村,因为病菌产量下降,村民收入逐渐减少。”
“2000年左右,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宋随宪决定靠科技致富。宋随宪经济意识强,他有亲戚在河南农科所工作,建议我们转变观念,种植经济作物。”宋传彦介绍,村民们几经合议认准了这个理,村民从河南省买了4000公斤山药良种,进行小户规模试种。因一没有经验、二没有技术,不光产量低,还没有市场,所产的山药只能靠赶大集、摆地摊销售。
知青陈海涛好奇地问,“那片绿色作物就是山药吗?”宋传彦爽快地回答:“对,山药就生长在地下2
米的土壤中。”宋传彦告诉知青们,后来,村民南下菏泽鄄城学习山药种植技术,不断改变单一的农作
物种植。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摸索出了“边干边学、边总结经验边推广”的模式,走上了机械化
种植的道路。种植面积由开始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万亩生产基地”。这是一部艰难的创
业史,宋王庄村村民们靠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了奔小康的幸福美好生活。村民宋山
坡指着路边上的一座建筑说,这种储存50至70吨山药的冷库,全村己有12座。
村民靠成熟的种植技术,到外承包土地的人可多了,“年景好了,风调雨顺,
十亩地一年能开回家一个‘桑塔拿’牌汽车”,宋山坡说。
45年后的重逢,依依不舍的惜别。得知乡亲们有今天的富足生活,知青们在离开时,有不舍的泪水,更
多的是欣慰之情。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钟伟通讯员李艳杰
“过去村子里全是低矮的平房,纵横的道路也都是土路。现在,俺村家家户户建别墅,城里的亲戚都羡慕不已。”11月27日,在阳谷县高庙王镇前仓村,村民张守全讲述着小村今昔之变,感慨不已。
记者站在村口望去,一座巍峨的牌坊迎面矗立,上刻“仓亭津”三个金色大字;黄白相间的二层小别墅连片林立,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美丽;鸟儿从果园中飞出,从村庄上空掠过……
秋日暖阳里,村文化广场上,张守全正和老伙伴一起打牌聊天。“我们的别墅是2013年村里统一盖的,楼上楼下共180平方米,不光样式一样、颜色一样,就连围墙、大门都一样。”他告诉记者,借助整村搬迁的契机,前仓村共建设别墅380处,并高标准配备了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老人福利院和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
前仓村历史悠久,古代西近黄河,东临古沙河,既是古沙河渡口又是曹操建粮仓之处,原名“仓亭津”。2014年,该村依托旧村复耕土地,充分挖掘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占地建设占地1200亩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仓亭津农业休闲旅游度假区,包含商业服务区、文化体验区、体闲娱乐区、四季采摘区。目前,500亩的四季采摘区已基本建设完成,种植乌梅、樱桃、核桃等经济林木20余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前仓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500亩,与双赢良种繁育基地合作种植小麦良种、与景阳冈酒厂合作种植酒用高粱;建设6个温室大棚,引进“黑巴拉巴拉多”葡萄新品种,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
“田园综合体集聚产集聚产业、居住、游玩游玩等功能,让村民充分参与,从而有更多有更多获得感。”前仓村党支部书记张目松说松说,,通过新农村建设,点亮了百姓幸福生幸福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促进了家庭进了家庭、、邻里和谐,乡村真正成为了希望的田希望的田
野
。
新闻推荐
□苑莘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引导应当如何发力?在董杜庄镇西瓜产业发展过程中,该镇抓住了几个关键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在...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