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种植的“因与果” 董杜庄镇西瓜产业奏响富民曲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苑莘通讯员董新潮
11月23日,莘县董杜庄镇西瓜博物馆里,两个硕大无比的“西瓜”令游客啧啧称奇。“这是往年‘赛瓜会’上‘瓜王’瓜后’的一比一复制品”,听完讲解员介绍,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几年,董杜庄镇持续培育大棚蔬菜特别是西瓜产业,使西瓜产业这根“藤蔓”愈发粗壮,最终结出了硕大的“瓜王”。近日,记者来到这里,一窥小镇的西瓜“因果论”。
因:扩大规模 提升质量果:从“鸡鸣三省”到产业核心区
董杜庄镇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之说。行走在镇驻地的南北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货车和鳞次栉比的门面房昭示着这里的产业核心区地位。
作为传统农业乡镇,董杜庄镇的大拱棚西瓜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3年,该镇引进拱棚西瓜种植技术,之后的20多年里,该镇依靠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优质西瓜种植面积,现全镇拱棚西瓜面积已突破4万亩,人均收入1.5万元,逐步带动河北、河南及周边地区西瓜种植达20多万亩。
为提高产业影响力,该镇在推广品种、研究种植模式的同时,对拱棚结构建设也不断改进。当地的大棚由最初的竹竿预制件拱棚,逐步发展为不锈钢钢架棚,配备了自动卷帘机和水肥一体化设施。该镇还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实现了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测、市场流向可查询的效果。
2012年董杜庄镇西瓜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度品牌价值达到11.05亿元。如今,董杜庄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瓜第一镇。因:拉长链条 细化分工果:产业高地的“花样输出”
黑刘家村的鲁霞最近几年的经历挺丰富,去过俄罗斯、厦门、新疆……过去几年,董杜庄镇因产业发展培育了鲁霞等一大批熟练的种苗嫁接工。“这项工作对熟练度要求很高,市场上非常抢手。”镇党委书记张义蓬介绍,该镇有800余名嫁接工常年工作在新疆。
不仅优质人力资源向外辐射,当地的资金和种植模式也在加快向外辐射。每年5月的西瓜节,河北大名县、河南南乐县等地的大量瓜农都会前来“取经”:哪个品种的西瓜甜度更大,更适合长途运输;西瓜和豆角间作怎么保障甜度……该镇的种植大户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直接去外地承租流转土地早已不是新鲜事。“很多乡镇的土地年租金在五六百元的水平上,我们这里早已达到‘双八百’也就是1500元左右。”邵庄村党支部书记贾严军介绍说。
随着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地的分工已相当细致。该镇大力扶持西瓜协会、瓜菜市场、农技站、合作社、信用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发展,目前已有专门负责大棚建设、大棚拆除、水肥一体化设备安装等工作的各种建设队伍,效率明显提高。
因:产业强 群众富果:新型农民乐享新生活
早起生火做饭、日落扛锄回家……董杜庄镇群众已经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
天气渐冷,谢庄村的新式大棚里的黄瓜逐渐开始采摘。“今年年景挺好,现在价格是一斤两块八。”谢庄村的谢丁印介绍,自从近几年开始推广西瓜等大棚作物,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即使是贫困户一年也能收入几万元。”
腰包鼓了起来,群众的生活也变了。农民在董杜庄镇不再是“身份”,而成了一种职业。“现在人得早起去棚里摘菜,都不在家做饭了。忙的时候,卖早点的摊位就设在大棚旁边。家家户户都有车,过年过节的时候村里都堵车。”贾严军介绍,已经有年轻的村民在县城里买房,“他们早起开车回村里干活,忙完了晚上回城里睡觉,生活过得也有滋有味。”
新闻推荐
近一段时间,莘县借助文明传承和村集体增收,力推乡村文明行动综合整治工作,效果颇为明显,为破解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