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弦声起,饼子贴到门框里”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新伟实习记者刘小希
168年,可以让一种文化为岁月所遗忘,也可以让一曲弦奏薪火相传、咏唱至今。
“勾勾地!”静寂中,一声板胡音刺破天幕。霎时,四弦拨起,弦线在快速勾拨下颤动着。两股声音“缠”在一起,观众的情绪随之高昂起来。“驸马你休要性情急,听包拯我与你说端提……”浑厚洪亮的大本腔,陡然穿透密集的鼓点,伴着激昂高亢的弦音,包公徐步向舞台中央走去……
一步,两步,三步……演员台步稳健,一如百年前的表演,耐听的故事、细腻的唱腔,紧紧地勾着台下观众们的目光。
“四弦一声起,饼子贴到门框里。”这是曾流行于老一辈莘县人之间的一句顺口溜,传达的,便是人们对李凤桃村四根弦“勾人”声音的喜爱。“饼子本是贴在锅里的,但一听到四根弦,人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走了。”老家在莘县的李新洲这样解释。
四根弦即四弦,因其两条马尾间编有两股弦线而得名。李凤桃四根弦兴起于1851年,是我国的稀有剧种,也是莘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前身为花鼓戏,在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又先后吸收了弦子戏的二板、“娃娃”等唱腔,增加了剧目的完整性。
“百年前,我们的祖师李名义是第一代传承人。”李凤桃村“四根弦”剧团团长孙占元说,历经多年的坎坷和磨难,四根弦在1887年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则更加兴盛,“至今,四根弦已有五代人传承。”第三代传承人李金江,外号“大黑三”,绝妙的表演和一副好嗓子,唱遍了方圆百里。据说,有一次唱戏他没有赶到,会首言道,黑三不到就要退钱两吊。以至于现在一提到“大黑三”,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知道“黑三不到,退钱两吊”之说。第四代传承人李玉德,现已84岁高龄。
历经百年沧桑的四根弦,在其漫长的历程中,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成熟且完整的剧目。如今,四根弦演员囊括青衣、红衣、老生、老旦、胡子生等角色,唱腔包括大板、二板、三板、娃娃板、啰子板等,尤其是娃娃板与啰子板,对于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演奏时,四弦为主弦,板胡、二胡、笛子等器乐相伴,声音洪亮、清新悦耳。四根弦的唱腔要求吐词清楚,表演时生动活泼、大方得体而又不失优雅。唱词源于历史,又接地气,通俗易懂。“发音细腻,调门多花腔繁,正是四根弦‘勾人’的原因。”孙占元如是说。
四根弦可轻松“勾人”,然而,其发展之路却着实难行。早年间,一阵“吱呀”声中,伶人推着车走街串巷,吃力前行。“曾经的四根弦剧团,因没有交通工具,演员们只能推车步行,而排练则是在大队的牛棚里。”第四代传承人李玉德说,彼时,唱戏时一个人分饰多角,甚至男扮女装都是很常见的事,“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演唱质量从未降低,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现如今的“四根弦”剧团,虽已经历多年,但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没落。目前,剧团阵容整齐浩大,现有演员二十余名,戏装声乐基本完整齐备,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在,剧团经常在集市开张、祭奠庙会、堂会八十大寿等场合受邀演出,前来观看的人数众多。”孙占元如是说。
“由于各种因素,李凤桃四根弦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五代传承人李福同十分感慨,“如何让四根弦在继续发扬、传承下去,我们这一代会更加努力。”
新闻推荐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荔通讯员李立庆王长蕊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LED大屏幕正在实时播放招投标信息。一个个大...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