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积聚内生动力 解析莘县乡村文明行动的精神力量

聊城日报 2019-11-20 15:05 大字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苑莘通讯员杨浩

11月12日上午,莘县徐庄镇纸坊村中心街一处闲置宅基地上,村里的“老人头工作队”工作人员正在平整土地,修葺院墙。“村里能够解决‘三大堆’等难点问题,主要得益于这个工作队。”该镇干部彭继斌介绍说。

移风易俗引领风尚,孝亲敬老传承文明。近一段时间,莘县借助乡村孝亲文化,力推乡村文明行动综合整治工作,效果颇为明显,为破解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思路。孝老:厚植淳朴民风

十八里铺镇郭庄村有这样一个新习俗:每月1日至5日,每位65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子女送给老人100元养老钱,6日由村干部向老人了解子女送钱情况,7日进行公示。

每个月初,和其他村民一样,马福荣都会把提前准备好的养老钱交给婆婆。在她看来,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自2016年农历大年初一起,该村研究移风易俗新规定,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厚养薄葬活动。几年前,莘县婚丧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有所抬头,为此,该县持续加大舆论引导力度,使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婚丧观念没了市场,厚养薄葬的孝老理念深入人心。

郭庄村就是典型。该村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去世后一律骨灰安葬,不得使用棺材。村里的做法得到了包括老人在内的全体村民的赞赏。有的老人说:“去世后大操大办,远不如我活着时子女多孝顺点。”

推广厚养薄葬的孝亲文化,使留守老人从中受益,并对移风易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更加支持。“我们这个岁数为啥干活?就是觉着这个事该干。”纸坊村75岁的蔚关亮老人这样说。

亲老:传承良好家风

“小时候,父母都给我们洗脚,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们都变老了,我们经常会给孩子们洗柔软的小脚,很少会给我们的父母洗脚。父母的脚变硬了,他们的脚上布满了老茧,这些老茧见证了他们为这个家庭的操劳和付出……”这段话出自大张家镇安楼村支部书记吕敬新在村里微信群的发言。

10月28日晚上,安楼村20多位儿媳妇早早准备好了热水,为婆婆洗脚。“媳妇给洗脚,心里热乎乎的。”11月2日,回忆起那天晚上,王凤春有很多想法,虽然表达不出,但却有实际行动。在儿媳妇唐利给洗完脚后,王凤春觉得自己也该行动起来,“我上边还有婆婆,我也给她洗洗去。”

“婆媳矛盾是农村最难调解的。”村党支部委员赵辉介绍,安楼村通过“平清种增改”自主治理,发展红薯产业,两年时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负债到突破20万元。群众富裕了,但距离文明乡村的要求还有距离。该村从婆媳关系入手,认真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还开展了“为老人洗脚”活动。借着这一活动,曾因日常琐事与婆婆产生隔阂的张永利,如今二人关系和睦。村党支部看在眼里,计划把这项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延伸:助推文明乡风

纸坊村“老人头工作队”的成员都不简单。“他们都是来自大家庭的‘大辈’老人,有威望、有能力。他们到谁家门口干活,年轻人都得敬烟、倒水。”村党支部书记蔚关彦介绍,通过把这些老人组织在一起干活,带动了全体村民理解和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有发生过谁家阻碍工作的事。”

由于起初没有规划,纸坊村的中心街曾有两栋宅院就坐落在路面上。蔚关彦介绍说:“当时这条路虽然通了,但只有一人多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后,老人们出马,宅院拆除工作很顺利就完成了,中心街彻底修通。彭继斌对此事印象很深刻,“闲置宅基地平整利用和打通道路,牵扯群众的具体利益,很多基层干部心里打怵,可在纸坊村就不是多大事。”

和“老人头工作队”类似,忙活人也是莘县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忙活人、问事的、乡村教师等人群,普遍资历深、有威望、明事理,是我们做基层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莘县民政局副局长杨法军介绍,莘县在健全全县1156个村红白理事会的基础上,每年至少对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培训一次,镇每年至少对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两次,使红白理事会实现了从忙活人到文明丧葬理念推行者的转变。

“在乡村文明行动综合整治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以此为切入点,使乡村文明行动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莘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敏表示。

新闻推荐

十八里铺镇:文明之花次第开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于伯平通讯员邢丹丹)莘县十八里铺镇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及各村实践站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加强...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