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镇:三年三变化清明更“清明”
□本报记者 蒋红帅
本报通讯员 刘 琳
鲜花寄哀思,青松世留存。在莘县王奉镇,这个清明节过得与往年不同,更多的人摒弃烧纸钱,取而代之的是以敬花一束、植松一棵的形式来祭奠先人,而这一切的改变,源于三年来王奉镇大刀阔斧的殡葬改革。
“2016年之前,我们在全县殡改工作中是倒第一。为彻底改变这一落后的局面,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从2016年到2018年,三年三变化,彻底由工作‘后进生’变成了‘优等生’。”说起殡葬改革工作的推进,王奉镇党委副书记魏永利感触很深。
2016年,重点抓火化。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虽然该镇党委、政府对于殡改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开始严抓火化的时候,群众还是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为推动工作进行,每当村里有人去世,管区、民政所及村“两委”干部都及时到丧主家里做工作,很多次都忙到很晚,甚至有时还要盯守好几天。有一次该镇闫庄村一人去世没有火化,工作人员下定决心,一定不能漏掉一例。在做家属工作时,家属们非但不配合,还将尸体进行了转移,后来通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埋在了河北亲戚家地里。工作人员通过两三天的时间为其亲属讲道理、讲政策,做通了思想工作,答应进行火化。一个个难题的攻克,让一些左右摇摆或是认为殡改工作又是“一阵风”的人看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决心,殡改工作逐渐打开局面。
2017年,随着火化走上正常,该镇注意到尸体火化后,家属需要把骨灰放进骨灰盒,再放到棺材里下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该镇召开全镇殡葬改革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对全镇殡葬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安排部署和组织动员,决定当年清明节后一律禁止使用棺材。同时该镇结合工作实际,把倡导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四德”工程建设、“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文明评选活动中来,切实为殡葬改革工作营造浓厚氛围。“人去世了,丧事办得再风光有啥用,倒不如生前多孝顺孝顺,家人也少折腾。”说起殡改带来的变化,前岩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苏广龙就以前白事操办细算了一笔账:“请响器1500元,棺材4000元,摆宴席、烟酒6000元,现在按照婚丧事宜‘双十条’规定,不请响器,不用棺材,吃饭一碗端,通算下来一桩白事能省一万多元。说实话,谁家挣钱也不容易,谁也不想把钱都花在这上头。现在全镇推行移风易俗,是听民意、顺民心的好事。”
从2018年下半年起,王奉镇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开展,该镇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王奉镇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规划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还将殡葬改革工作经费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资金的投入,截至目前,该镇41个村已实现骨灰堂或公墓全覆盖,彻底摘掉了“后进”的帽子。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百姓中国周刊》山东讯(采编吕本政王德芳通讯员郭欣)3月30日上午,王庄集镇小广场上一片欢声笑语、...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