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小虫吃瓜秧 产出肥料挣外快 朱振彬的“绿色产业链”

聊城日报 2019-03-14 11:50 大字

朱振彬 (中)查看蛴螬生长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蒋红帅 本报通讯员 王 景 王海华

3月6日,农历惊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上天叫醒大地万物的节令,在莘县燕店镇聊城中图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5万只蛴螬也得令苏醒,开始了它们一边消除瓜秧垃圾一边创造粪沙财富的升值之旅。老板朱振彬给记者讲述了他利用蛴螬挖掘大商机的历程。

1

香瓜之乡的秧蔓烦恼

莘县燕店镇万亩香瓜大棚星罗棋布,素有“中国香瓜第一镇”的美誉。每逢收获季,瓜农看着自己的瓜被全国各地的车辆运走喜上眉梢。但收获季结束,处理秧蔓却让瓜农们非常头痛。因为环境保护的需要,不能放火焚烧,牛羊又不吃,只能倒在沟渠、堆在路边。破坏风景不说,还阻碍交通。这些秧蔓多堆积在大棚附近的道路两旁,没几日,堆积的秧蔓就开始腐烂,滋生的细菌生物、各种害虫极易威胁到大棚内正在生长的新苗,让果农很是发愁。

2

打工之余的意外收获

朱振彬是燕店镇杨二庄村村民,对瓜农的秧蔓烦恼了解至深。

朱振彬是个有心人。2015年,在北京从事空调安装的朱振彬有一日到农科院维修空调,恰好看到农科院的专家在做利用虫子降解秸秆化害为利的实验。而这次偶遇,却点燃了朱振彬创业的梦想。

“当时我就惊呆了!这种虫子叫蛴螬,幼虫爱吃腐烂的东西,秸秆、秧蔓经过长时间堆腐之后,会腐烂变软,这种腐殖质正合蛴螬的胃口。而它的排泄物——粪沙,因不含氨气,没有刺鼻的味道,作为有机肥有着广阔的市场。同时,蛴螬干虫还是很好的中药材,价格不菲。我就想,这小小的虫子不正是我们燕店最需要的‘清洁工’吗?”雷厉风行的他立马投入对该项技术的了解之中,经过近三年的学习研究,最终掌握了这一技术。

3

回乡创业追逐梦想

2018年6月,朱振彬怀揣着梦想回到老家。他在燕店镇杨二庄村租了11亩地建成场院,盖起了育种棚,并把道路两旁和沟渠中的4个村庄的400多吨瓜秧全部回收到自己的场院内。同时,他多次去泰安拜访专业研究昆虫20余年的全国知名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刘玉升教授,学习技术。2018年11月12日,聊城中图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

2019年元旦刚过,投资11万元购进的第一批45万只幼虫种苗入驻育种棚。随着天气转暖,蛰伏的幼虫渐渐苏醒,蚕食秧蔓,排出粪沙,开始了它们的“升值之旅”。

朱振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只幼虫从生到死,一共三个月时间,能吃掉25斤左右的秧蔓,产出17多斤粪沙。今年,我这45万只虫子能吃1125万斤的秧蔓,产765万斤粪沙。不但能解决我们镇的‘秧蔓之灾’,还能打造出绿色产业链。”说起将来的发展,朱振彬充满了信心,“今年建成成虫孵化棚、生物转化棚,建成后,每年的秧蔓垃圾处理量都将翻倍,粪沙变成金不是梦!”

记者感言

机遇青睐有心人

打工过程中的无意一瞥、无心一问,在别人看来,也许就是个小插曲,而在朱振彬这里,却变成了大商机,不但解决了燕店镇全镇瓜农的秧蔓烦恼,而且给自己创造出利润,可谓环保与创收的双赢。

机遇总是青睐于有心人,在机会来临时,朱振彬不做过客,不当看客,而是勇做先锋,让创新创业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在聊城,很多创新创业成功的返乡人、创业者,都有着这样的思维和意志品质:目标明确、坚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用创新的思维看待创业之路,并保持着一颗好奇心……机遇与挑战并存,勇者胜,有心者赢。

创新创业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自身努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降低了各行业的创业门槛,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诸多机会。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支持发展小微企业……一系列利好政策,为千万个像朱振彬一样的农民返乡创业铺就了平坦大路,敞开了梦想之门。

新闻推荐

瓜菜菌网直销平台全面试运营 莘县去年建设95个温室基地,新建蔬菜温室1.2万座

本报聊城2月28日讯(记者李怀磊)27日上午,莘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高志国带领莘县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做客市长公开电话...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