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正民风淳 —
莘县十八里铺镇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于伯平本报通讯员邢丹丹
“现在,重情轻礼、简俭朴素的人情观成为日常。攀比虚荣、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少了,摸牌赌博的不见了,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浓了。”日前,自外地回乡过年的莘县十八里铺镇村民孙福军欣喜地道出了村庄的变化。
近年来,十八里铺镇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将人心聚拢在吾乡吾土,用乡风文明勾画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心圆。
好村民隋振林成了环保人
“村里的卫生都打扫得特别干净,我自己也不能拖后腿啊。”十八里铺镇中心阁村的隋振林被村里的群众称为“利索人”,因为他家的院落和门前总是干干净净的。他积极主动参与2018年度秋季创森活动,在莘范路两侧补植了20余棵法桐树,被评为村里的社会公德先进个人。
据了解,十八里铺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力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利用微信工作群等形式,借助美丽庭院创建、文明卫生示范户评选等活动多渠道、多层面学习宣传,营造全民关心、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多举措动员镇、村两级干部和群众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组织动员人人争当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守卫员。同时,严格做好禁燃区秋冬季居民取暖清洁用煤申购摸底登记及后期配送工作,真正实现了绿色生态宜居新十八里的建设目标。
好干部郭相为成了忙活人
乡村新风尚,吹入百姓家,带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有这些讲排场的钱,不如在老人生前多尽孝心。”十八里铺镇郭庄村党支部书记郭相为积极贯彻落实镇党委关于移风易俗的文件精神,成了村里红白事的忙活人,并团结好村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群众“知心忙活人”。
郭庄村郭章程的父亲去年去世后,他与家人商量后决定按照村里的规定不摆宴席,采用“一碗端”的形式,并且不用棺材。这样一来,可以省下将近一万元。
郭庄村是十八里铺镇移风易俗的样板村,也是该镇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2018年,十八里铺镇在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中,通过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各村禁止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利用移风易俗专题片、文化墙、宣传单、宣传录音等形式,生动地向百姓宣传文明新风,倡树了移风易俗新风尚。
好媳妇耿敬成了代言人
“耿敬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她还是我们村的好媳妇呢。”“她真是不容易,一个人照顾整个家。”“就是就是,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说起十八里铺镇后黄楼店村的耿敬,村里乡亲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她赞不绝口。
耿敬是十八里铺镇前黄楼店村村民,耿敬的公公患有脑血栓,瘫痪在床,而婆婆也因患有高血压、脑萎缩,也需要人照顾。2013年耿敬的爱人因脑瘤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不算坚强的臂膀上。但耿敬并没有自怨自弃,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她在大棚里给人做农活来赚取儿子的学费、婆婆的医药费以及家里的生活费。
十八里铺镇扶贫办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将耿敬纳入贫困户管理对象,使其享受扶贫政策,并联系企业,优先为她找到一份工作。2018年,耿敬以超过村人口半数的326票当选为本村的“好媳妇”,并且被镇宣传办树立为“十八里好人”的典型。她的事迹被邻里传诵着,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十八里铺镇加强在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使得农民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焕发出了美丽乡村新气象。
新闻推荐
聊城市第2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赴济南救人 “能救人,我感觉很幸运”
本报聊城1月21日讯(记者王成通讯员牛瑞超)1月19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聊城市红十字会获悉,莘县首...
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