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万亩沙窝变林海 —
莘县马西地区实现生态蝶变
□本报记者蒲二利本报通讯员杨浩张建波刘琳
这里是黄河故道,曾经漫天黄沙,灾害频繁,如今层林叠翠,被誉为“平原绿洲”;
这里是马颊河西,曾经靠天吃饭,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群众安居乐业。
自莘县驱车前往马西地区,越接近目的地,林子越发茂密。林间的杨树秀丽挺拔,让人难以想象,多年之前,这里曾沙飞地薄。前身为国营王奉苗圃的马西林场,加上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2606项目,形成11万亩林地,见证着黄河故道沙区上的绿色变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孔繁森(左一)陪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在联合国2606项目区检查工作。
1984年,英国BBC记者玛丽(左一)来马西地区采访。
一片沙,凝固一段历史
密林周边,地块周围,停下来观看就能发现,这里的土壤全是沙质土。对于沙荒地,马西地区的人有着深刻的记忆。
“植树造林之前,这里风沙大得很。一到春天刮风的时候,风沙遮天蔽日,走路都看不见路。”几十年前的场景,大王寨镇大王寨村党支部书记江风军仍然记得非常清晰,“那时候这附近有很多沙丘,起起伏伏,高的沙丘得有四五米高。”老百姓都调侃说,一刮风就不敢掀锅盖吃饭,饭盛到碗里就得赶快吃,不然一会儿就得蒙上一层沙土。“那时候风沙大到什么程度,比如在地上放块砖头,一晌的工夫,砖头就被沙土全掩埋上了。”马西林场场长石斌告诉记者,“按照土壤沙化的速度推算,如果没有马西林场和联合国2606项目,整个马西地区的沙化线将会往前推移十公里左右。”
莘县马颊河以西(简称马西)是黄河故道沙区,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泛滥,形成大片沙荒。经过治理,这里也曾一度白杨参天、条苇丛生,在抗战时期成为革命根据地。但1958年以后,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大量树木被砍伐,导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当地的农业生产。1980年7月,莘县在国有王奉林场的基础上,扩大植树造林规模,按照省计委《关于国营王奉林场扩建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意见,从周边村庄新征沙荒地8005亩,林场占地面积扩大到10912.9亩。
林场造林计划对防风固沙起到了明显成效,群众也感受到了生态的变化,想要加大绿化。但由于当时农业产量低,群众没有能力进行土地改造。“当时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种上庄稼,一刮风,庄稼苗的根都能被刮出来,所以收成很差。农民手里没有收入,连吃饭都是问题。”石斌说。1980年,莘县相关部门得知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好在开展对外援助项目,于是就通过省林业厅、林业部提交了开发沙荒、援助造林的申请。1981年5月、9月,世界粮食计划署两次派人来莘县进行考察评估。1982年4月,终于通过并批准该项目为“中国2606项目”,随后项目一期工程开工。
几代人,造就“平原绿洲”
顺着林场的道路往里走,当年的2606项目办公室安静地坐落在密林中,和它隔路相望的是现在的马西林场办公区,路两旁,当年孔繁森带领群众栽的杨树现在已成合抱之木。
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藏工作期满,到莘县任县委副书记,推动了2606项目的顺利开展。由于莘县造林项目搞得成功,加上接待工作做得好,使联合国的专家和官员续签了投资项目。该项目自1982年底开工,两期工程共造林6530公顷。“我从1983年来到项目办,一直工作到1991年项目结束,目睹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老百姓积极性高,政府部门组织得力,所以到1989年,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协议规定的造林任务。”莘县林业局退休干部李凤清告诉记者。李凤清说,根据协议,联合国向莘县提供救助物资,改造一亩沙荒地按照200个工日,一个工日补贴4斤麦子、一两油。当时马西地区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平常的食物以地瓜干、玉米面为主,很少能吃上白面。这一政策大大激发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到了1984年,植树造林效果开始初步显现出来,风沙明显减少,再加上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粮食产量一下就上去了。到了1985年,当地群众基本上能够常年吃白面了。项目结束之后,为了更好地管护树林,莘县林业部门联合各乡镇和村庄,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由群众和村集体共同享有林地收入,以确保林业健康发展。
从上世纪50年代起,马西林场的前身王奉苗圃建立,开启了当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工程,到现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马西地区从飞沙薄地变成了“平原绿洲”,11万亩林地,彻底解决了马西地区风沙肆虐的问题。“我来这里工作30年了,每年都在重复着造林、治虫等工作。这里就是我的家,守护好这片树林是我们的责任。”马西林场副场长侯增思说。为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林场在防治病虫害上尽量用生物方法,利用阻隔法防治杨尺蠖、天牛病虫害,利用天敌治理美国白蛾。为使林区进一步提档升级,林场还不断更新树种,近年来引进了三角枫、辛夷、聊红槐、白蜡、楸树等30余个新品种。
万亩林,释放生态红利
连年风调雨顺,出门绿树成荫,让当地群众真正感受到了生态改善的益处。“林区的气温比城区至少要低三度,空气质量也更好,群众都称这一带是‘天然氧吧\’。”石斌说。根据初步估算,马西林场及周边10万余亩树木每年可以去除670吨空气污染物,同时还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马西地区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方,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的改善也给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条件,漫步林区,不时能看到小鸟立在枝头,“野生鸟类主要是喜鹊、斑鸠、啄木鸟、布谷鸟等,有几十种,很多我们也叫不上名字的。”石斌说。在白杨林海,鸟儿齐飞齐落,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道景观。
林区的建设有效地带动了马西地区的林业生产,使马西地区成为鲁西重要的木材收购、运输、加工、销售集散地。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促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快速发展,小麦亩产能达到1000斤以上。近年来,莘县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当地农业大棚产业也逐步兴起,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我们村里现在建起了340座冬暖式大棚和4个大拱棚,芸豆、黄瓜、茄子、西红柿这些常见的瓜果蔬菜基本都能种,一个棚一季收入就能达到三四万元钱,收入成倍增加。”王奉镇东时固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林说。去年,在“第一书记”杨永军的帮助下,村里还引进了南斯拉夫浅水雪莲藕项目,试种非常成功。曾经的沙窝地,竟然能种植莲藕,让村里人更是加深了对生态改善的认识。通过发展产业,东时固村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村集体收入在去年5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可达到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今,马西地区的人民正乐享生态红利,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几代人的努力,几十年的守护,黄河故道最终迎来这样的变迁,建设美丽家园,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改变,需要更多的绿色发展。
新闻推荐
大德厚爱绘就“人间美景”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周长才林晨吕婷本报通讯员翟晖任喜荣身处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保持内心的一份恬淡和安宁,没有突如其来的纷扰和伤...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