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让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给咱农民提振了信心,咱们要把十九大报告和村里的实际相结合,继续在强村富民、美丽乡村建设上做好文章。”10月29日,莘县十八里铺镇苏堂村党支部书记刘增民说起党的十九大报告倍感振奋。
走进苏堂村,记者眼前不由一亮:道路平整,绿树环绕,空气清新,俨然一幅美丽的乡村油画。据介绍,该村是山东省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和“省级文明村”。村民们说,苏堂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支部书记刘增民。
苏堂村所在的十八里铺镇以种植蔬菜大棚闻名,但苏堂的这个富民产业却始终发展不好,很多群众想放弃种大棚外出打工,刘增民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经过走访,症结找到了,问题出在路上。村内、村外道路坑洼不平,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村民种的菜运不出去,收购商也不愿进村收菜,眼看着省道在眼前却用不上。
刘增民把修路当成了头等大事。面对修路资金不足的问题,刘增民成了“联络员”,充分利用村内丰富的人脉,多方筹款,同时积极对上争取政策、争取支持;修路期间,刘增民又成了“修路工”,带头义务出工,起早贪黑带领群众拉黄沙、铺路面、筑路基。铺上了村外的生产道路,连接上了2公里外的省道,真正形成了下雨不担心、棚前能运瓜的路网。
路通了,心也顺了,村民们种大棚有了信心。2010年,苏堂村一举建成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208座,全村当年蔬菜总收入达到800万元,人均收入近两万元,一下子翻了一番。
“百姓有所求,我们有所应”。苏堂村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日益迫切起来。这时,“不安分”的刘增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为商讨新居建设,刘增民先后召开党员或村民代表会议40余次。最终,苏堂村探索出“原拆原建”和“边拆迁、边建设、边复垦”的方法,建成了两层楼房26栋156户,老年公寓60户,五层楼房1栋40户,成为全市农村新居建设亮点。
期间,刘增民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患上了胃病,住进了医院,胃被切除了一半。住院期间,村民刘茂林等人前去探望,躺在病床上的刘增民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新建楼房的地槽挖完了吗?”手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回到村里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亲戚朋友都劝他“这么卖命图啥呀”!平时少言寡语的刘增民却微笑着说:“我是一名党员,凡事要带好头,群众相信咱,既然干就得干好!”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今的苏堂村,高楼洋房、文化大院、公园、公共厕所陆续建成,村民自觉加入改厕、改灶、改圈等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在房前屋后栽果种花,绿化美化庭院、街道,使村容村貌得到较大的完善,苏堂村这个偏僻乡间小村真正走上了小康路。
近年来,苏堂村科学规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区七街九胡同”的建设布局。刘增民说,依托整洁的村居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苏堂村正致力于打造一条“有湖有景有诗意”的特色观光带。目前苏堂村正在建设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发展湖泊景观建设和渔产养殖垂钓产业。“春有花红柳绿,秋有瓜果飘香。让游客们走进苏堂就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享受田园的宁静。”刘增民说,“这就是我心里的诗意苏堂。”
农村大众报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杨浩 吕翾
新闻推荐
面对纷繁琐碎的民商事案件,莘县朝城基层法官陈道伟 司法为民,让群众感受法律“温度”
□肖会报道基层法官陈道伟在分析案情。□本报记者肖会本报通讯员王希玉柳延方“柴米油盐酱醋茶,离婚赡养乱打架”,基层法庭的法官们面对的大多就是这样的鸡毛蒜皮...
莘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莘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