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路上有辛苦压力伴随我成长

青岛早报 2022-03-29 06:05 大字

今年的考研“热”度还未降温,3个月后,新一届考生又将步入考研队伍。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之下,一批批研究生有的毕业,有的走向更高的发展平台。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他们的心中,“研究生”也有着不同的定义。

考研热词

考研之变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结果,2011-2021年间,考研报名人数从150万增长到377万,热潮一年高过一年。今年考研的人数达到457万,增幅达10年之最。10年之间,考研除了连年增长的报考人数不断刷新纪录之外,考试难度也在变化。

今年考研一结束,大部分考生表示:好难,普遍很难。而2021年考研结束时,考生们也在喊:英语太难了!英语二的难度超过历年英语一,英语一的难度直逼专八考试。 “难”是近10年考研题型变化的总趋势。

题型逐年变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能力是逐年提升的,如果十年前考研的同学放到今天肯定是不够的,而考研的国家线却变化很小,其实正说明一点,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攀升,试卷难度提升了,才能将录取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只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例如哈工大、西安交大、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已开始实行。从2018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开始减少。 2020年又有7所“985”高校,如上海交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研究生名额开始减招,这也导致了考研难度的增大。

/十年 /专业领域渐渐“缩小”

都说“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 ”那么,10年呢?

“今天翻准考证,才发觉距自己考研已经过去10年了。 ”史伟杰,2012年6月从武汉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201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如今是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硕士生导师。

“没想到考研会发展到这样激烈。 ”史伟杰带研究生4年,4年时间里,他看到了一批批本科生涌入考研大潮。看到蹚过千军万马“杀”上来的研究生,一届比一届优质。他感叹:“还好自己早早‘上岸’,不然现在如何跟这些学生拼? ”时间回到十年前,在武汉理工大学上大三的史伟杰,对自己所学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并不满意,“专业发展太快,如果拿着本科文凭出去找工作,恐怕无法进入核心岗位。”本科学历不够,史伟杰想着:“那就考个研究生。”十年前,考研只是“初热”,还未“内卷”。史伟杰所在的32人班里,有10人左右考研,占不到三分之一。2011年的那个暑假,史伟杰开始着手准备。“订好闹钟,安排复习课表,想着班里没几个同学考,心里压力也不大,只是每天按照复习规划有序进行。 ”386分,几个月后,史伟杰以超出100分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开始了接下来6年的硕博连读。

想找一份能让自己站住脚的工作,研究生就是“底气”。在史伟杰所选择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领域,毕业生就业面相对较广,即便是本科生,毕业也能进入海尔、海信类似的国企单位。然而只有拿到研究生学历以上,才能保证走进这些单位的管理岗位或发展前景更尖端的部门,不被边缘化。听起来,这样的优胜劣汰有些残酷。而在研究生读研的三年里,他们所研究的课程的确与本科生有所不同。 “可以说,研究生所钻研的专业领域,会越来越‘小’。”这个“小”,并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大小,而是更精准、更深刻、更有针对性。

“打个比方来讲,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作为机械专业的其中一部分领域,如何能够达到全国甚至全球领先,需要把它‘吃透’,才能创新。而这就需要研究生团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去思考问题。”如果说,本科还在延续初高中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那研究生阶段,就是学生自发性、主动性的学习模式。任何与学术相关的课题都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才有可能在项目研究中拿到成果。

“别把研究生读成‘大七’。 ”这是许多研究生导师经常告诫研一新生的一句话,“读研不是混文凭,而是能让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领域中有所提升,这是考研的价值。 ”

/两年 /在知识的沃土中垦荒

谈到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在青大读研二的颜霖说,“感觉从始至终都有一份压力相伴,刚开始可能是担心达不到毕业的要求,后来渐渐担心自己在课

题上难有突破。 ”他笑着挠挠头,“比如说自

己有了一个自认为感觉非常棒的创新点,

想把它付之实践,但是在查阅了文献后发现这些想法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给出了详细的论证。在学术上,始终有更优秀的人走在你前面,这种压力是非常大的。 ”后来在导师的引导下,他渐渐发现,做好自己、努力提升眼界和水平才是更重要的,这些“压力”也就变成了前行的“动力”。

颜霖认为,在读研的道路上,最关键的是在知识的沃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荒地”,做好科研的“计划表”,合理地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习和科研的平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出有意义的事情。颜霖回忆道,在准备发表一篇研讨会论文的时候,他们偶然间发现论文中有一项实验数据是错误的。当晚他立刻联系了课题组的另外两位同学,三个人花了一宿的时间,找到了出错的数据,修改后反复实验论证,那一次他们见到了凌晨四点的路灯,回宿舍时,颜霖与同学相视一笑,感觉自己找到了考研的价值。

正是这些经历,颜霖在科研中渐渐可以独当一面。接下来,几项科研项目和等待发表的论文,以及一项重点研发计划和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正在等着他去完成。对未来,颜霖说:“未来可期,一切拭目以待。 ”

/一年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021级研一学生周玉婷,去年以330分的成绩考入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这个成绩对于周玉婷来讲并不算满意,“算是‘中下分’。 ”刚出成绩当天,周玉婷心里很忐忑,这个分数有些危险。 “如果分数线没有大幅度的提升,2020年学院的考研分数线是310分,这个分才算安全。 ”

来自聊城的周玉婷,父母在她大三的时候,明确态度支持她考研,周玉婷也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考研理所当然提上日程。“因为疫情,原本很多出国留学的同学像我一样,留在国内考研。 ”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疫情,造成了国家间人员流动的诸多不便,原本能够在其他国家觅得留学机会的同学,权衡之后很多选择了在国内深造,使得考研人数提升明显。也有一部分考研人因自身的个体因素。伴随经济社会对学科交叉融合人才的需求提升,一部分同学决定跨专业考研。不管是什么原因,从两年前开始,考研热了起来,也“卷”了起来。

面对压力,2020年6月底,周玉婷开始给自己制订考研计划。 “复习时间要尽早准备,几个时间点必须把握。”一轮基础复习安排在6月进行,加强课在7、8月份,这个阶段在暑假,周玉婷做了大量的题来巩固基础与加强学习成果。 9月份,周玉婷开始抓紧每时每刻做真题,往年真题她至少做了4遍。“这样会让自己有一个做题的状态。”周玉婷建议如果不跨专业,6月份可以开始准备考研,准备得早才不至于后期慌乱,才能有更多时间去深入和扩充,但这一切都是在专业课拿到分数的基础上。在充足的时间里,有节奏地全面系统复习,不遗漏任何考点,尽量少失分。

一年后的今天,周玉婷发现,自己曾经备战考研时的一切付出都值得。步入更高的学习平台,她会继续保持主动学习的方法。“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差别是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对学习效率要求更高。 ”目前,周玉婷认为自己正处于研一的“厚积”阶段。需要夯实基础、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积累科研经验,相信时间会带给自己满意的答案。

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钟尚蕾

新闻推荐

东昌府区堠堌中心小学师生进社区献爱心

为了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步伐。2022年3月上旬,东昌府区斗虎屯学区堠堌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了一场“雷...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