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从“揣手看”变“动手干” 李海务街道450名街巷长上岗之后
刘道之村村民带着孩子在运动广场上休憩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政哲
11月25日,冬日暖阳洒在度假区李海务街道东曹村干净的道路上,64岁的老党员杨玉良正骑着电动自行车走街串巷。
“一有空,我就在村里转悠。”为啥这样转悠?谈笑间,杨玉良道出其中缘由:今年他多了一个新头衔——街巷长。不定期在大街小巷巡查,检查路上有没有乱扔垃圾、乱堆杂物、乱贴小广告等问题,这是街巷长的岗位职责。
在杨玉良看来,街巷长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排头兵”,“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常态化保持村庄的干净整洁、文明和谐,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以前,东曹村路是另一副模样:沙土路面,时常积水;坑洼不平,车进不来;垃圾乱堆,蚊蝇乱飞……多年来,村民杨文全和他的邻居一直饱受这些困扰。
东曹村贯穿南北的主街有7条,除总巷长外,还设有5名街巷长负责日常巡检。
“自从村里有了街巷长,随地乱扔垃圾、门前乱堆杂物的现象没有了,道宽了、路顺了,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杨文全高兴地说,村民的变化也很大,以前是揣着手看着别人干,现在是跟着党员一起动手干。
在刘道之村,精细化的治理手段让村民感受到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净有序的环境,整洁美观的街道,让人眼前一亮。
在村口的运动广场,村民刘宝平正在教育外孙将扔掉的食物包装袋捡起来,放入旁边的垃圾箱内。“现在村里有了旅游产业,建起了运动广场,走在村里,感觉和逛公园一样。”刘宝平说。
变化来自街巷长制度的实行。在每条街道的路口,墙上悬挂的“街巷环境提升公示牌”引人注目,与整洁的街道环境相得益彰。
“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我们把19名党员干部推向街头巷尾。”刘道之村党总支书记孙广斌说,“街巷环境提升公示牌”上,街巷长的姓名、职责、电话等一目了然,群众遇到问题,拨通号码,就能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如今,村民们都养成了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街巷长。
“在农村推行街巷长制度就是要对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巷子实行网格化常态管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把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与改变农村陈规陋习、提升村民整体素质等各项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李海务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永鑫说,截至目前,该街道共设立街巷长450名。街巷长制常态化管理开展以来,干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热情更加高涨。
李海务街道还计划建立街巷长考核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优秀街巷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触角延伸到街巷“神经末梢”。该街道从制度入手,引导群众从“揣手看”变为“动手干”,做好院落环境清洁、房前屋后净化绿化,积极参与监督厕所、污水、垃圾等设施的建后管护,真正让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主力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申东方)截至11月25日,聊城市今年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528个,超额完成全年建设2512个5G基站的目标。当前,聊城市正在...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