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 访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础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闫华超

聊城日报 2021-11-26 10:56 大字

■叶晨雯

近年来,聊城市通过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市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随着植被种类越来越丰富,动物的物种和数量也在增多。

11月23日,笔者围绕聊城生态环境改善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维持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与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础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闫华超进行了

交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聊城市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湿地保护,绿化覆盖率和湿地保护率逐年提高。再加上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加大,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闫华超说。

2018年聊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鸟类为例,全市鸟类物种总数,上世纪80年代记录有15目36科77种;目前的记录有18目55科225种。近几年的观测显示,白头鹎、银喉长尾山雀、环颈雉、斑嘴鸭和白鹭等鸟类的数量明显增多。

“生态系统的改善为各类动植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近年来有一些原来在聊城比较罕见的物种出现,如震旦鸦雀、大天鹅、小天鹅、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黑翅鸢等。”闫华超说,震旦鸦雀是全球性濒危鸟类,有“鸟中大熊猫”之称,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因为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

大天鹅和小天鹅在聊城分别为冬候鸟和旅鸟,冬天在水库或湿地公园开阔的水域能见到,它们均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闫华超认为这些珍稀鸟类种群数量的逐年增多,体现了聊城湿地环境的改善。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本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长期调查研究非常有必要,这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闫华超参与了多个有关聊城生物多样性的合作项目,包括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生物多样性示范观测(聊城市观测样区)、聊城新建机场鸟情监测项目、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等。这些项目的开展对摸清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详情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为更好地保护和维持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可设立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或本土动植物保护区。在以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规划等方面建议考虑如何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等问题。”闫华超认为,应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例如,减少工业和农业生产对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减少林地及湿地内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升级。

在宣传方面,闫华超建议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规宣传和科普活动。“可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活动,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从而让市民逐渐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闫华超说。

新闻推荐

聊城市技师学院孔繁森精神研究中心获评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本报讯(记者朱海波)“我院孔繁森精神研究中心获评全市首批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极大的激励,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孔繁...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