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那些事
市民在华盛超市开发区当代店挑选月饼
■文/图 本报记者 林志滨
时移世易,关于中秋节,有些元素已经远去甚至消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秋节的那些事。
月饼里的青红丝,对于80后、70后以及更年长者来说,无论你爱不爱它,应该都记忆深刻;“喂肥,八月十五宰了吃肉!”在聊城农村,很多地方有在中秋节宰猪杀鸡的习俗,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盛行。
那时候,人们似乎只有春节、中秋节这样的大节日,才能“放肆”地吃一顿肉。养了一年甚至数年的大公鸡,放在大地锅里,一炖就是一晌。馋嘴的孩子往往不等炖熟,就火急火燎地捞出一块,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结果烫得又吐到手里……
青红丝——招人嫌也惹人爱的月饼馅
孙雪,70后,聊城一职校教师。孙雪的幼年,是跟随当老师的父母在原聊城师范专科学校度过的。
“每年中秋节,学校食堂都会做月饼、烧鸡,都得用饭票买。”她说,有一年的中秋节,父亲把外省不能回家的学生喊到家里来,吃了一顿团圆饭。菜肴相当简单,花生米、青菜,食堂的烧鸡算得上是“大菜”。
这些学生大都是知青,已经成年,比孙雪的父亲小不了几岁。到老师家做客,学生们也会带些礼物,比如用地瓜干置换的散装白酒。
在物资紧缺的上世纪70年代,师生们有酒有菜地吃一顿,是奢侈的,更是快乐的,也见证了宝贵的师生情谊。毕业后,学生每逢中秋节就会想起老师,往往会送些月饼等礼品。
“当时,月饼一时吃不完,就变硬了。妈妈就把月饼擀成面儿,放进瓶子里保存。月饼面儿像炒面一样,易于存放,食用简单,拿开水一烫就是一碗糊糊。”孙雪回忆说,其实,她最不喜欢吃月饼里的青红丝,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吃不习惯。
在月饼品种相对单一的年代,吃月饼几乎绕不开青红丝。说起来,人们对月饼里青红丝的感受,可谓大相径庭,有的人爱之深切,专门挑着吃;有的人则非常嫌弃,要捡出来弃到一边。
作为月饼的一种馅料,青红丝在很多人心中是个模糊的存在,甚至是神秘的。哪怕是爱吃青红丝的人,从小吃到大,可能也不知青红丝到底是什么东西。
“大部分青红丝是桔皮做的。桔皮洗干净,切成丝,浸泡去除苦味,用糖腌制,晒干后就成了青红丝。青丝与红丝之所以有别,是不同的食用色素造成的。”孙雪说,除了桔皮,其他食品也可以做成青红丝,如萝卜等。
如今,青红丝还有,但已不常见。喜欢它的人,往往要到处找,才能买到“带青红丝的月饼”。
故事汇——祈平安、观天象、传暗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于中秋节的诗句数不胜数,说明中秋节古往今来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可以说,中秋节就是一个关于月亮崇拜的节日。限于当时的认知,人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有超能量,对包括月亮在内的日月星辰都充满着敬畏感。”聊城文化学者、民俗专家王福存说,因此,在庄稼成熟收获的金秋季节,人们才有了隆重拜月的习俗,用瓜果、肉类当贡品,甚至还照着月亮的样子发明了“小月亮”——圆圆的月饼。
据亢德玉编著的《鲁西风情》一书所述,中秋节当天,上了年纪的女性往往会一边磕头拜月,一边祈祷:“八月十五月正圆,月饼西瓜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聊城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说。王福存说,万物分阴阳,日和月是对应的,月亮更多是女性崇拜的对象。一家人团团圆圆边吃月饼边赏月,是中秋节的主题。
历经漫长的农耕文明,人们习惯了靠天吃饭,因此中秋赏月时非常注重观察天象,以积累农耕的经验。于是,聊城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有一种解释,说出现这两种天象,就是丰收的兆头。另一种解释,是说今年的中秋节阴天,预示着来年的元宵节要下雪。
除了温馨愉悦,中秋节也承载着一些沉重的东西,这要从一种酥皮月饼说起。这种月饼在包装时下面会放一张小红纸,这种做法起源于一个传说。传说元朝末年,百姓不堪统治者的残暴压榨,纷纷揭竿而起,但信息传递不畅。此时正值中秋节,人们想到了在互赠的月饼里放上纸条,上面写“八月十五杀鞑子”,约定了起义的时间。
如今,我们生逢盛世,远离了“靠天吃饭”,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月亮已从遥远的崇拜对象变成了“亲密”的接触者。幸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亚杰)9月16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聊城市人防建设发展情况。近年来,聊城市人防部门不断增强履...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