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的“高新路径” 高新区以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9月2日,在高新区山东蓝彩天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印刷图书。该公司引入行业先进的印刷设备,可以生产锁线图书、胶装图书、骑马钉图书等各类图书。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 ■商景豪
■本报记者 曹天伟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
今年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建设等主责主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成立4大主导产业专班和招商联盟,打造双招双引“突击队”;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市财政局成立“聊城产研母基金”;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八项行动”……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正激活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新模式——
激活双招双引澎湃动能
今年5月27日,2021“聊城杯”全球创业大赛总决赛在聊城市完美收官。作为聊城高新区与中关村创业大街共建的年度产业对接平台,大赛吸引了223个优秀项目参赛,有16个项目进入总决赛。目前,这16个优质项目都已经落地高新区。
改革创新,带来的是招商引资的累累硕果。今年以来,高新区加速推进“招落一体化”进程,创新推出“飞地招商”模式,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聊城高新区科创飞地”,通过创新基因带土移植,实现借梯登高。特别是在上海,高新区与优势资本牵手,打造“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聊城;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聊城”的两地协同发展新模式,开创了山东飞地协同发展的先河,有效拓宽了双招双引渠道。
近年来,高新区在双招双引上新招迭出:优选40名精干力量,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医养健康、信息技术4大主导产业,成立4大产业专班;统筹投资促进部、4大产业专班、10个园区招商小队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支协作队,成立高新区招商联盟;依托中关村创业大街、杭州创业黑马、北京八月瓜大数据等招商平台和入驻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项目入驻。今年上半年,高新区共组织外出招商92次,洽谈项目189个,新签约项目60个,到位资金9.53亿元。
新力量——
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高新区的主业是培育产业,而产业发展需要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协同发力。
高新区重点围绕4大主导产业,通过吸纳优质资源,统筹、配置产业发展“十个一”要素,即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发展专班、一名县级领导领衔、一个研究机构、一个产业园区、一家运营公司、一支发展基金、一家产业联盟、一套支持政策和一抓到底机制,推动产业链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共建立5支发展基金、35家研发机构、5家运营公司,优化20多项支持政策,梳理关联性较强的产业链7条。
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高新区积极推动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科技金融中心聊城中心落户,为企业技术研发、成果孵化等提供支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八项行动”,设立社会引才专项资金,对引进顶尖人才实施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并根据创新创业形式和经济发展贡献度,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
在项目招引方面,高新区积极挖掘现有优势产业发展要素,梳理出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性强的重点招商产业,聚焦大型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定向招商。截至目前,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143亿元。
新作风——
打造近悦远来营商环境
15天,这是山东国弘富博科技有限公司精密制造一期项目从见面洽谈到落地投产所用的时长。项目落地的高效率,得益于高新区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所营造的好环境。高新区指派专人盯紧靠上,从洽谈对接到手续办理各个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打通了项目落地的“快速通道”。
干部作风是营商环境的“风向标”。高新区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鼓励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在项目推进方面,对66个实施类项目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班组、一套工作方案”的“四个一”工作机制,通过“领导帮包、挂图作战、每周研判、压茬推进、严格考核”等方式,主动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天天有动作、周周有进展、月月见成效。
在政务服务方面,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减少流程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大力发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真正把“高新区效率、高新区速度、高新区服务”立起来、落下去。实施一个产业链一个链长、一个项目一个队长,全程跟进、全程服务,一人包办、一网通办,做到“围墙内的事帮办到底,围墙外的事帮包到位”,主动为企业协调解决土地、融资、用工等要素保障问题,让企业安心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伟)9月3日,聊城市公安局与国家税务总局聊城市税务局警税联动协作联席会议召开。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成伟出席...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