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一定不会被辜负 聊城一中学子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摘金的背后

聊城日报 2021-06-15 09:24 大字

聊城一中获奖选手在“海亮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决赛闭幕式上合影。□张加龙

□刘小希

6月13日,聊城一中学生张立巍、张桐岩、付之韵正式开始国家集训队的线上训练。6天集训过后,如果通过面试,他们将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IESO)。

“集训时间短,挑战性更强,但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相信每一分努力都不会被辜负!”张桐岩说。

时间的指针转回到5月29日。当日,“海亮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决赛落幕。经过野外科考和室内笔试两轮比拼,全国共有59名学生获得金奖。在聊城一中5名夺金的学生里,张立巍、桐岩、付之韵分别以全国第3名、第10名、第16名的成绩,与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27名学生共同入选国家集训队。

“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学校指导教师王瑞峰介绍,“竞赛共有来自全国400余所中学的2万余名中学生参加。经过全国预赛,共有200余名选手进入决赛。”

“从寒假时,我们便开始准备竞赛。”张立巍说,在王瑞峰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自愿参加训练,并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集中学习,“学习一般采用老师指导和我们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也有很多团队学习项目,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不到一学期的竞赛准备,时间紧张,任务艰巨。“竞赛内容并不局限于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还与大学阶段的地理、物理、数学等内容相联系。”回忆起备赛过程,王瑞峰直言,像地磁等知识,他自己都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学生学得磕磕绊绊。然而,在教学中,王瑞峰也慢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碳汇为例,单看名词解释学生较难理解,我就会对比不同企业的碳排放量,将理论内容转化为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简单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计算。”

面对超出自身认知水平的专业知识,加上准备竞赛的时间紧、心理压力大,参加训练的40余位同学中,坚持到最后的仅有10余人。“学习内容的确很有难度,记忆量也很大,但我自身对地理学科很感兴趣,就坚持下来了。”张桐岩说。

张立巍认为,能够夺金,有兴趣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付出了努力:“每次学习活动我都会去,赛前三天,我们还进行了‘闭关’训练,全身心投入备赛中。”

事实证明,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本届比赛中,聊城一中共有9人进入决赛,获得5金2银2铜的好成绩。

“在学校的周密部署下,2018年,我校开始筹备参与地球科学竞赛。2019年,学校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地球科学竞赛,老校区有6人进入全国决赛,最终获得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截至本届比赛,我校已在地球科学全国决赛中摘得8金4银3铜。”聊城一中年级主任焦维广介绍。

“实际上,摘金夺银并不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竞赛的目的。”王瑞峰说,“在训练过程中,大家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发散,而同学们获取的这种学习能力,能让其受益一生。”

新闻推荐

聊城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洪祥)6月11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宪卓参加会议。...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