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一场乡村文化之约 刘道之村蒲公英文化节亮点回眸

聊城日报 2021-05-12 08:39 大字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政哲

观看“二郎洪拳”“蒲公英炒茶”“魏氏柳编”等非遗展演,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感受独特的蒲公英文化……自5月1日开幕以来,2021“胜日寻芳”刘道之蒲公英文化节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慕名而来,亲近自然,体验乡村休闲生活。为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文化节推出打卡蒲公英花田、品香茶尝美食,体验非遗技艺、观看非遗表演等板块,让李海务乡村文化元素流光溢彩。

展现群众风采

铿锵有力的节奏、雄浑厚重的音乐,响彻了文化节现场。演出中,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锣鼓队特别引人注目。他们铿锵有力的表演,引得围观群众连连叫好。

“这是一场热闹非凡的文化活动,也是一次特别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来自谭庄村的谭学慎是第一次参加蒲公英文化节。今年65岁的谭学慎是一名退休教师,从小就喜欢敲锣打鼓,也擅长二胡、葫芦丝等乐器,是这支队伍的队长兼教练。在李海务街道文化站的支持与帮助下,谭学慎联合邻近村庄的老“伙计”成立了老年人娱乐锣鼓队。锣鼓队的队员来自李海务、葛海、大柳张、荃庄等村,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5岁,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非常喜欢文化活动,街道文化站也很支持我们,为我们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希望通过此次文化节,能够更好地向群众普及这些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谭学慎说。

感受非遗魅力

文化节现场除了精彩的文艺表演,非遗展演也赚足了眼球。

在蒲公英体验馆外的茶棚内,一名老者正在炒制蒲公英茶叶,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相传清朝时期,有一位郎中进京途中路过这个村庄,发现这里的村民都得了一种病,他为村民检查后,便在村庄周边收集蒲公英煮水给村民喝,没过几天,村民的病便被治好了,这个郎中的名字叫刘道之,村民为了纪念这个郎中,将村庄改名为刘道之村。”说话的这名老者名叫刘宝平,他道出了刘道之村与蒲公英的不解之缘。

如今,刘道之村的蒲公英茶、古法榨油、蒲公英豆腐等都成为非遗项目,该村还成立了“非遗+就业工坊”,开发了蒲公英系列产品,从业人员达140人,带动50余人就业增收。

从体验馆出来,沿路向东走,在一处广场上,武术展演正在火热进行。其中,二郎洪拳是度假区的非遗项目,其传承人张青多次带领弟子参加武术比赛,也获得不少奖项、荣誉。“度假区一直大力支持我们,想方设法为二郎洪拳的发展排忧解难,我也将继续努力把二郎洪拳发扬光大。”张青说。

擦亮特色品牌

乡村文化旅游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为了更好地推动刘道之村文旅产业发展,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孙广斌的努力下,刘道之村的蒲公英茶、蒲公英豆腐、古法榨油3项传统技艺申遗成功。近两年,孙广斌不断推动这3项技艺创新发展,还建成了蒲公英体验馆,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如今,刘道之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旅游特色村)”,成为度假区振兴乡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示范村。

“今后,我们将继续依托蒲公英产业,推动制茶厂建设,发展研学旅游,打造蒲公英文化品牌。同时,做好线上线下结合文章,推广文旅特色产品。”谈及未来的发展,孙广斌信心满满。

下一步,李海务街道将持续深化延伸蒲公英种植等特色产业链条,擦亮李海务特色品牌,把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高效结合,有效激活李海务街道乡村资源,实现富农增收。

非遗项目二郎洪拳展演。

蒲公英产品吸引游客前来选购。

新闻推荐

东昌府区大张学区中心幼儿园 观影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小希通讯员张桂娥刘霞)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让幼儿在重温红色经典故事中传承红色基因,4月26日,东昌...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