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他们的干劲更足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政哲
春暖花开,孕育着新希望。近日,记者赶赴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几位脱贫户家里,倾听他们脱贫之后的打算。
责任心强的保洁员
4月1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米仓村的保洁员肖立平和往常一样,拿上工具,骑上保洁电动三轮车来到自己负责的区域,开始清理责任区的道路与沟渠。
“我负责村里主干道的保洁工作,每天上下午各清理一次,清理完了还要到其他保洁员片区督查与考勤。虽然累点,村里环境卫生好了,看起来也就舒服多了。”肖立平说。
肖立平今年50岁,肢体残疾三级,家中只有一人,是村里的脱贫户。这份保洁工作是李海务街道帮扶干部以及村“两委”班子帮他争取来的。为此,肖立平很是珍惜这份工作,干起活来十分卖力。
“他为人忠厚,责任心强,自己的区域打扫完成后,还帮助别的保洁员整理卫生,就连村里的垃圾桶也被他擦得干干净净。”米仓村村委委员呼思才说。
近年来,肖立平积极响应号召,积极加入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庄环境整洁贡献力量。如今的米仓村环境优美,已经成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示范村之一。
“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足够我的日常花销了。”肖立平说,自己将会继续努力干好这份工作,感党恩做奉献,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油添力。
身残志坚的电焊工
见到蔡中华时,他正在店里忙碌着,店门口放着需要修理的机械。
“老乡,有什么可以帮您?”“慢走,有问题随时来找我!”……他热情耐心地对待每一位顾客。
今年36岁的蔡中华,5年前因车祸导致残疾,行动不便,一家5口人仅靠种地维持生计。
2016年,李海务街道组织举办技能培训班,蔡中华根据自身情况报名参加了电焊技术培训。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凭借脱贫政策“东风”,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培训期间,他认真听老师讲解每一个技术要点,回到家中反复练习,最终如愿学成技能。有了技能,蔡中华也开始接一些零活儿,一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活儿多的时候能有3000多元。通过他自身的辛勤劳动,家庭年收入达到3万余元,顺利实现脱贫。
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电焊技术水平,他还经村“两委”介绍,到某电焊企业跟班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蔡中华的电焊技术突飞猛进。“因为疫情原因,我还没有获得电焊工资格证,今年打算考出来,凭着自己的技能勤劳致富,争取早日奔小康。”蔡中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自主创业的夫妻
4月28日一大早,前韩村村民韩祥来的面条作坊传来一阵阵机器的“哐哐”声,刚刚制作出来的面条散发出阵阵小麦清香,负责送货的妻子徐国玲正在将新鲜的面条打包并搬运上车。
“我们生产的是鲜面条,面条里不加任何添加剂。”徐国玲告诉记者,她加工的面条不仅卖到了周边乡镇街道,就连城区也有客户订购。
韩祥来夫妻有干劲,但之前几项小本生意不佳,让他们有些失落。李海务街道帮扶干部与韩祥来家结成帮扶对子。起初,韩祥来认为“一帮一”不过是走形式、做样子,没想到帮扶干部几次到家中与他们一起谋划脱贫项目,帮助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解决了开面条作坊所需的资金、设备和技术难题。
去年5月,面条作坊投产,但一开始,销路并不顺畅。“普通干面条不好卖,咱得做点特色产品。”一次,韩祥来看到电视节目中关于加工鲜面条致富的故事后,大胆尝试加工鲜面条,很快打开了市场。
脱贫摘帽是起点,不是终点。几位脱贫户言谈间流露着满满的期望。他们深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幸福美满的生活也不再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向阳通讯员孙秀敏王春晓)5月4日,聊城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聊城市科技馆举行。东昌府区河东小学...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