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百姓“安居梦” 于集镇创新工作法推进回迁安置项目建设

聊城日报 2021-04-27 09:44 大字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政哲

4月21日一大早,天空飘着零星小雨,于集镇李古泉村自建房回迁安置区内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远远望去,191栋坐北朝南的房屋错落有致,一个美丽宜居的乡村已具雏形。

“这样舒适的房屋,我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不久后一家人能住进新房,68岁的村民孙玉华言语间充满喜悦。

孙玉华选择了宅基地面积16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平方米的自建房。他是回迁安置区内较早动工建房的村民之一,他家也是村里进场装修的第一家。自建房的房屋主体每平方米成本约800元,主体总投资约15万元。

“院里种上两棵枣树,留块地种花,二楼阳台装修一个阳光房,客厅大一些,多建几间客房,让孩子们逢年过节回家有地方玩,有地方住。”孙玉华已经计划好了。

李古泉村位于于集镇政府驻地东约4公里,全村共有191户535人。2017年6月,为配合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李古泉村被规划拆迁。结合李古泉村村民的生活居住需求,于集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开展回迁安置工作。“我们根据李古泉村的实际,通过走访调研,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回迁安置方案。我们采取‘1+3’回迁安置工作法,推进李古泉村的回迁安置工作。”于集镇副镇长吴昆介绍,“1+3”,即以党支部为引领,通过村民自行组团、自行分宅、自行建设3种方式开展回迁安置,让村民省钱、省时、力。

李古泉回迁安置项目占地62000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目前,回迁安置区191户自建房的主体建设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房屋主体采用新型泡沫保温模块,使用钢筋和混凝土浇筑,确保房屋安全环保,这样既省工省力,也节约了建设成本。”吴昆说。

村民李承旭正忙着装修房子。“父母以前住的老房子是40多年前建的,内部装修和外部配套已经落伍了。如今,这套‘大别墅’圆了我们一家人的‘安居梦’。”李承旭说。

与此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也在积极推进。于集镇投资400万余元将村内水、电、网、气全部进行地下铺设,提升村内环境;投资200万余元建设雨污分流工程;投资260万余元对文化广场、路灯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宜居村庄,切实让村民享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预计村民6月底前可以入住新居。”吴昆介绍,回迁安置区完全交付后,村民的生活品质会有很大提升,村里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等也将显著改善。

保障性安居工程一头系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围绕村民的住房问题,于集镇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村民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让村民安居乐业的梦想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聊城市筑牢“粮仓”根基 今年将建设56万亩高标准农田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钟伟)确保粮食安全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十四五”开局之年,聊...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