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和责任守护生命 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ICU里的故事

聊城日报 2021-04-02 07:36 大字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鞠圣娇通讯员姚鲁肃

隔离门内,是共同与死神搏斗的重症患者和医生,监护仪器运行的声音日夜不停;隔离门外,是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属,讲话声、走路声、转运病人的声音让等候区显得十分喧闹……3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采访,这里一如往常。ICU是无陪护病房,患者的治疗、护理、生活起居都由医务人员负责。而患者生命体征的不稳定性,给治疗、护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医务人员面临的劳动强度、精神压力要比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高出不少。

“只要患者康复,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医院ICU有床位60余张,有100多名护士、10余名重症康复师和30多名来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科的医师。为方便管理,医院ICU按区域分为神经内科组、神经外科组等几个组别。由于很多患者处于镇静或昏迷状态,一名护士需要负责2—3名病人。护士尽可能地将所有操作集中到患者病床边,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医护人员对患者既要进行24小时的病情监护和观察,又要做好帮助翻身、喂饭等繁琐的工作。虽然很累,但一名医护人员说:“只要患者康复,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ICU医护人员有多忙?有位曾在ICU工作的医务人员转到其他科室工作后,对ICU的同事说:“我从没想过当医生还能准点吃饭,中午还能休息一会儿。”在ICU内,患者的病情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医务人员随时要做好准备。有时,白班的医生临下班时突然遇到手术,就有可能继续工作在岗位上,直到第二天早晨查房结束、与家属谈话后才能结束工作。

在ICU,医护人员用专业的医疗技术挽救了一个个生命,更用温情的服务温暖了一个个心灵。护士长王振华的手机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名3岁的小女孩微笑着躺在病床上,身边是护理人员用无菌手套吹成的气球,上边还画了可爱的卡通人物。当时,这个小女孩因车祸导致脑挫裂伤,需要住院观察脑水肿的情况。由于这个小女孩的父母无法陪伴在她身边,护理人员便时刻关注着她,给了她妈妈般的陪伴。

“无家属”患者住院,医护轮流当家属

去年11月份,家在天津的张先生来聊游玩。因右侧肢体活动不便,他在一乡镇卫生院接受检查后被转入脑科医院。医院为其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为他进行了颅脑CT、胸部CT,头颈CTA及颅脑灌注等检查,显示他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烟雾病、右侧颈内动脉多发中重度狭窄、脑梗死。张先生虽然神志清楚,但无法说话。为了张先生的生命安全,医院将其收入ICU,以便为其进行系统治疗。但与张先生同行的朋友表示自己与张先生刚认识,不愿意为其承担医药费及看护任务,便离开了医院。医务人员通过患者的手机联系了他早已离异的父母、同父异母的弟弟及女友,但无人愿意到医院照顾他。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医生开始了对张先生的治疗。一开始,张先生不能正常吞咽,医院安排餐厅为他送上鼻饲液。后来,医务人员去打饭的时候便帮他捎一份回来,还给他买了新衣服。同时,医务人员还通过公安部门积极联系他的家人。一个多月后,张先生终于能正常活动了,医务人员为他购买了到他姑姑家的火车票,并将他送上火车。“我们没有考虑费用的问题,只希望他能回归社会,做个自食其力的人,这也是我们的医者初心。”医院重症医学部神经内科主任徐光军说。

“帮患者找家属”的故事,在这里上演了不止一次。今年1月,一位老人在利民东路晕倒,被120急救车送到医院。ICU医务人员一边救治患者,一边联系家属。他们在老人口袋里找到了一家药店的购药凭证,便与药店联系,但未能获知老人信息。后来,医务人员又联系了利民东路附近的多个派出所,最终帮老人找到了家人。老人的女儿来到医院后,不住地感谢医务人员。

在这里,这样的温情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些医务人员心中,患者把生命交给他们,是信任,更是责任。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医者初心。

新闻推荐

东昌府区中医院骨伤科 成功开展微创高位胸椎骨折手术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鞠圣娇通讯员段新歌)3月24日,患者高阿姨从东昌府区中医院出院。几天前,她在该院骨伤科接受了微创...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