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孩子理解死亡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鞠圣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的话题是比较忌讳的,很多家长不愿意甚至没意识到要跟孩子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家长觉得死亡是个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自己就会明白。
事实并非如此。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张秀珍说,只有正视生死,才能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对生命充满敬畏之情,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建立真正的安全感。有些孩子因为不能理解死亡是什么,肆意伤害他人、践踏生命,甚至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那么,怎么来解释死亡呢?张秀珍说,有些家长在亲人去世后,用亲人出差、旅行、去天堂来解释亲人的消失,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孩子,但孩子不知道亲人突然远行是否回来、何时回来。从建立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对孩子的冲击可能仅次于对他说“我不要你了”。
既然我们一生中都无法躲避死亡对心灵的冲击,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呢?张秀珍说,这些都需要我们学习,因为只有家长能正确面对死亡,才能给孩子正确的死亡教育。比如,家长可以在清明节的时候带孩子去祭拜已经故去的亲人,告诉孩子死亡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没有那么可怕。平时,家长也不要用鬼神吓唬孩子。
张秀珍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丽亚·纳吉认为儿童对死亡的概念理解分为四个阶段,家长可结合孩子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与孩子谈论“死亡”的概念。
第一,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不要主动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聊死亡话题,最主要的是给他们创造安全的环境,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帮助他建立安全感。
第二,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们认为死亡是短暂的或可以复活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死了就是没有呼吸了,不能说话、不能吃饭,再也见不到了,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当一个人死去的时候,他的亲人会非常伤心,非常想念他。”不建议和孩子说“他睡着了”“他去了很远的地方”。
第三,5—9岁的孩子已经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他们认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而且有些人是不会死的,比如英雄、幸运的人、特殊的人。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死亡,家长可以简单直接地谈论“死亡”,不夸张、不欺骗、不恐吓。如果家长避讳死亡,孩子有可能把死亡的概念同可怕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恐惧,留下心理阴影。
第四,9岁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视死亡,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忆他小时候,看看妈妈怀孕和孩子刚出生时的照片,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珍贵,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和逝去亲人的合影,讲述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事情,让孩子知道生命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张秀珍总结道,和孩子谈论生死要遵循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接受程度。态度简单直接,不要逃避,也不要夸大死亡。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政哲)为深入推进“双报到”工作,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将文明创建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于3月5日上午组织党...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