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们陪你一起成长 探访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精神病房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鞠圣娇 通讯员任喜荣
如果不是特别提醒,一般人很难发现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小雪(化名)与其他女孩的区别,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安静地坐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病床上照着镜子梳头发。但走廊里的小刚(化名)直愣愣地盯着每一位来访者,直到护士把他劝走,这让人感觉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
这些特殊的孩子,都在忍受着精神疾病的折磨,家人把他们送到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精神病房,接受系统、专业的治疗,希望他们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以病区主任张李娜为首的业务团队成为这群孩子的“临时家长”和老师,用爱心和耐心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你的心事我慢慢听
市四院儿少精神病房住院的患者大多在13岁到17岁之间,他们因抽动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和严重的网瘾、厌学等疾病被送到这里。与成人病房不同,这个成立于2015年的病房对患者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比如家长在孩子病情好转后可以“请假”外出散步;比如着装更加自由,不需要穿统一的病号服;比如允许孩子适度使用手机。病房在设计上应用了大量的卡通元素,在活动的安排上,医务人员也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利用青春期的可塑性,让他们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实现更好的成长。
来住院的孩子,有的不认为自己有病,有的则认为对自己的治疗太晚了。为了取得他们的配合,医务人员会在了解孩子病情和家庭环境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他人的示范行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并通过与孩子谈心、谈话,让他们敞开心扉。而这种谈话,需要一定的技巧。曾经有位患抑郁症的女孩总是感觉父母不重视自己的病情,一次偶然的机会,医务人员跟她聊天询问她是否是自己不想从病情里走出来,这样的聊天触动了孩子的心弦,让孩子更加配合治疗。
与孩子平等交流,是这些医务人员的一个法宝。孩子是需要被理解的,有时家长因为焦虑往往带着情绪与孩子交流,不愿意听孩子表达心声。这些医务人员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各种想法,不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要求,只要孩子愿意表达,他们就认真听孩子诉说。
携手家长为孩子撑起“晴空”
入院后对家长进行健康宣教、组织家长大课堂、随时与家长交流病情变化、安抚家长的情绪——儿少精神病房的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医务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家长沟通。有些家长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来就诊的,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能吃饭、能睡觉就是正常,却不知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厌学而出现头痛等躯体上的不适症状,有的孩子在疾病的影响下变得沉默、安静或者易激怒,喜欢与他人发生冲突,这种情况都需要专业的干预,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在用药方面,他们会更加谨慎,定期监测孩子的生理功能。
“孩子生了病,家长肯定很着急。很多家长不愿意面对孩子有病的现实,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好转出院。”张李娜说,有时家长对治疗的期待太高,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医院同意孩子玩手机。“堵不如疏。如果一味地封禁手机,孩子可能缺少跟同伴交流的内容,反而会引发他们的不满。而且,让孩子学会放下手机,也是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张李娜表示,他们会安排多样化的活动,如画画、朗诵等,让孩子们看到手机之外丰富的世界。
为了提高诊疗水平,儿少病房的医务人员会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总结与孩子、家长沟通的经验,进一步掌握沟通技巧。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敲了敲办公室的门,说想找医生姐姐聊天,“好的,我这就去,你先去看看午饭来了没有?”一位医生应声而起,笑眯眯地说,孩子听话地离开了。有这样可亲可爱的医务人员,孩子们感受到了爱和关心,一定能早日康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金彦通讯员李珺)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70岁的东昌府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郭春奎仍“刀耕不辍...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