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代元素不断融入到木版年画创作中 古稀老人历时五年刻画十米长卷

大众日报 2020-10-13 09:30 大字

□记者 高 田

通讯员 李 珺 报道

本报聊城讯 “中国京杭大运河,千百年来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曾经千帆竞泊热闹繁华,大运河造就了多少明珠般的城镇……”这是郭春奎刻在10米长卷《古今京杭揽胜》上的开卷语。手稿创作三年,刻版将近两年,在今年9月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现场,郭春奎和他的木版年画《古今京杭揽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10月6日,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东首的永兴堂民俗文化传承大院,大院入口处既是门脸房也是展示间,《古今京杭揽胜》长卷静静地躺在案几上。郭春奎徐徐展开长卷,从浙江余杭到北京,整条大运河沿途城市节点和重要地标风景、建筑全都以版刻的形式呈现出来,浓缩了运河文化千年风情,勾勒了大运河文旅风光。

70岁的郭春奎是东昌府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为何要耗费巨大心力创作这样一幅巨作?郭春奎打开了话匣子。

“早在1996年,我创作了一幅《运河聊城》木版年画作品,后来被聊城市文旅部门收藏了,前几年我看到了《清明上河图》长卷,觉得十分震撼。聊城因大运河而兴,刻版、刻书业也因此繁荣,用刻版的方式展现大运河风貌的想法再次从心里冒了出来。”郭春奎说。

为了刻好这组木版年画,郭春奎多方搜集大运河流域城市的代表性景点和建筑物,有的景点建筑物需要从电脑上下载好图片,再一点点地手绘出来,仅绘图就用了三年的时间。手绘完成后便着手刻版,11块梨木板花了两年的时间刻成。

今年,郭春奎受邀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他带着装裱后的《古今京杭揽胜》惊艳亮相,受到众多参观者的关注,现场展示刻版、印刷,也让与会者更加了解了东昌府木版年画。

如何让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创作形式焕发新的生机?在郭春奎看来,就是要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郭春奎向记者展示了刚刚完成创作的一幅《红船精神》作品,有红船的具象表达,也有文字内容,单幅作品色彩鲜明。郭春奎拿出了厚厚一摞“精神”系列作品手绘图,如《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明年是建党100周年,今年主要创作《红船精神》系列作品,为建党100周年献礼。”郭春奎说。

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创作了以钟南山院士为人物题材的作品。前不久,在为中小学生上民俗课时,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题材作品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木版创作是众多艺术形式之一,只有与当下相结合,不断丰富木版年画新的时代意义,才能让它不断地传承下去。”郭春奎说。

记者采访过程中,郭春奎一直在专心致志地修版,他刚刚创作完成了木版年画《农民本色》,细微处需要调整。“丰收节刚刚过去,这几天正值秋收,于是创作了这幅作品,你看这红色的是辣椒、黄色的是玉米、绿色的是绿豆,一个老农头戴斗笠正在晾晒这几种粮食,旁边还有水壶、茶碗,石磙、扫把等农具。”郭春奎指着印刷好的作品说。

新闻推荐

未来几年,聊城文化旅游产业不得了! 预计到2022年,旅游人数突破3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60亿元

本报聊城9月24日讯(记者张同建)9月24日上午,在聊城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