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为媒筑梦﹃山海﹄情缘 海北—山东双向文化交流活动在聊城圆满落幕

聊城日报 2019-12-11 12:24 大字

□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新伟通讯员崔翔高梦

山海情缘,至臻至浓。12月4日晚,海北州赴聊城市文化交流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聊城市影剧院上演。十余个来自海北州、刚察县等歌舞团的“非遗”展演节目精彩亮相,表演者用激昂的歌声、动人的舞姿,表达了海北各族人民对齐鲁援青的感激之情。

“时光飞逝,岁月流年,唯有文化是时代前行的发现者和记录者。今日的海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博采众长,一点点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滋养着他们的心智……”

壮丽美景,蕴天地灵气、纳山水精华;雄厚博大,积岁月沉淀、融多民族文化;独特禀赋,集物华天宝、聚人杰地灵……一段瑰丽磅礴的宣传片,描绘出一幅“大美青海·梦幻海北”的魅力篇章。

雾气缭绕,彩灯绚丽,舞动的绸带如湖水般碧波荡漾。“扎西德勒……”演出在开场舞《吉庆海北》中拉开序幕。

“希望通过这次‘非遗’展演,增进聊城人民对海北地域文化的了解,增加鲁青两地人民的友谊,欢迎更多人走进海北,感受海北,爱上海北……”主持人的解说,热情而激昂。

在海北3438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孕育着多个民族的儿女,他们的服饰各具特色。闪烁的彩灯,轻快的鼓点,舞台上,表演者们展示着舒展飘逸、雄风凛凛的藏袍,清新秀丽、精悍潇洒的蒙古袍,鲜艳多彩、妩媚俊俏的撒拉服……古朴原始的服饰表演——《炫彩高原》,以绚丽多彩的服饰展现了海北独有的文化魅力,令观众大开眼界。

“‘非遗’不仅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时间我一定要去海北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要体验一下特色民族服饰。”看完弹唱表演后,聊城大学学生朱晓霞激动地说。

马头琴、龙头琴、曼陀铃、托布秀儿……民族弹唱《和谐幸福家园》汇聚了多种少数民族乐器,欢快的旋律、动感的舞步交相辉映,刻画出海北各民族团结向上的生动场景。

一曲曲浓郁民族风格的歌舞,一个个精湛表演的美好瞬间……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尼卡好儿·赛俩目》用一曲国家“非遗”项目——门源回族婚典宴乐,讲述着花海回乡宴席曲的悠久历史。群舞《魅力华热》,舞姿铿锵磅礴,唱调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刻画了华热藏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豪放的优秀品质,将场内的气氛推向高潮。组合唱《初心永恒》,传唱着青海和山东头顶同一片蓝天、携手踏上金银滩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个“非遗”节目诉说着千百年来青海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的文化积淀,这是人们有意或无意间流传下来的“文化活化石”。

在一段气势恢宏、节奏明快的马头琴声中,舞步轻盈、热情奔放的蒙古族歌舞讲诉着马背民族繁衍生息的史诗,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蓝天、白云、绿草之间。取材于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安多藏戏《千里和缘》以雄浑的舞蹈、高亢的唱腔,赢得了观众持久的掌声,将展演带到了尾声。

“能在这边见到自己家乡的演出,我非常激动,也深深感受到两地之间的情谊。”褚金武是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学生,如今他在聊城三中读高一。2015年以来,青海每年都有学生来聊城上学交流,今年已经是第五批了。聊城三中专门设立青海班,今年和褚金武一起来这里上学的学生共40人。

不忘初心,传承经典。本次活动由海北州委、州政府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承办。海北—山东双向文化交流活动于12月2日启动,一直延续到12月7日,先后在济南、滨州、聊城演出。

共饮黄河水,鲁青一家亲。依靠党的援青政策,鲁青两地各族儿女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携手共建、并肩前行的大幕永不落幕。

新闻推荐

高新区:向问题叫板 让群众叫好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胡欣通讯员楚诗韬)“以前池塘里的水循环差,很脏还不安全,现在把池塘填成了绿地,活动的地方宽敞了,绿...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