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透视镜”倾力找真相 访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CT/MR室主任俞荷芳

聊城日报 2019-04-26 08:50 大字

□本报记者 鞠圣娇 本报通讯员 张绪江 王浩庆

他们在一面厚玻璃后面,操纵着各种“高大上”的机器为患者检查,在一段时间的等待后,患者会得到一张展示着人体结构、组织的医学影像片和一份报告——这就是患者与CT/MR室医生打交道的过程,患者很少与他们直接接触,却不知道他们在疾病诊疗的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

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CT/MR室位于医院门诊一楼,负责人俞荷芳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从事影像工作。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看看CT/MR室是怎么服务患者的。

A

拨开迷雾 寻找真相

通过肉眼,我们无法看到正常人体的骨骼、肌肉及其他组织,但通过X光、CT、磁共振(MR)等设备,影像医生就能发现患者的病变及不同的组织,等片子出来后,他们要仔细地读片,写下读片报告和可能的病症,由临床医生结合报告开展下一步的治疗,可以说,他们是临床医生的“眼睛”。

有时,一些病变非常的细小,需要瞪大双眼才能发现,俞荷芳主任介绍,他们目前使用的GE64排128层螺旋CT,可以对人体各部位进行扫描,速度非常快,旋转一圈仅需0.35秒钟,可以采集到128层亚毫米层厚的图像,能将病变血管“拉”出来观察,还可以“剥皮、去骨”,小到2mm以下的病变都可以一目了然。数据采集后,医生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多种形式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多方位多角度动态观察,使病变的部位显示更加直观形象。

采访中,俞荷芳展示了一位肋骨出现裂纹患者的立体三维骨骼图像,这位患者酒后摔倒,感觉胸部被咯了一下,但皮肤无异样,当患者咳嗽时总是感觉疼痛,通过CT检查发现第九肋骨有一处小小的骨裂,而这个引发疼痛的骨裂若不仔细观察可能根本发现不了。“我们影像医生服务临床,面向全院。”俞荷芳介绍,影像科大夫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仪器来获取准确图像,还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功底和临床知识,才能发现微小的病变,写出可能的病症。有句话叫“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就是说同一种病症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表现,而同一种表现也可能是不同的疾病,影像医生就是要给出多种可能性。

B

一份报告,凝结心血

“患者觉得我们工作很轻松,会操作机器不就行了?其实不然。”俞荷芳笑称,外界对他们有很多误解。市复退军人医院CT室有7名诊断医生、3名技师、2名护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每天早晨,技师要负责检查仪器是否正常,按程序、要求进行操作机器,并将采集到的图像处理并打印,传输到TRPACS系统供医生写诊断报告,有时候忙起来医生也要操作机器;患者需要做增强CT/MR扫描,注射造影剂就需要护士上场了。到了夜班时,为急诊患者做检查、拍片、写报告更考验医生的能力。

当与患者相关的影像学资料传输到TRPACS系统后,诊断医生就开始读取图像、写报告,他们往往紧盯着屏幕,轻轻滑动鼠标滚轮,以免在200多层图像中漏掉些什么。随后,俞荷芳还要再次结合影像和报告进行审核。当然,仪器也不是万能的,有许多工作还需要医生人工操作,比如针对心脏血管的检查得到的图像中会包含有人体其他组织结构,就需要医生像美化人像一样,将这些其他的结构一点点地修掉。从拍摄到出具报告,这个过程往往凝结着大量的脑力劳动,有时一天坐下来,影像科医生往往累得眼花、腰酸、背疼。

俞荷芳说,20世纪80年代她刚工作时,是在小黑屋里操作X光设备,白天进入小黑屋眼睛要适应十几分钟,防护措施较现在也差远了。这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X光、CT或磁共振(MR),每种仪器都有自己的适应症,因此俞荷芳要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如果结果不理想,他们会联系临床医生安排进一步的检查。他们还建立了病例随访制度,对一些重要患者进行跟踪,以临床诊断促进自己的技术及诊断水平提升。

工作30余年,俞荷芳感受颇多。“能够以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发现病情的蛛丝马迹,帮助患者得到更准确的诊疗,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时,她也想提醒市民,许多肿瘤早期可能没有症状,45岁以后有条件的话,应该每年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新闻推荐

电网检修停电公告

尊敬的用电客户:因供电设施检修,我公司计划在下列时段对以下线路进行停电检修,现将检修线路、停电区域及主要影响客户范围公...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