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聊城日报 2018-12-20 08:51 大字

图一:1980年,接线员在切换线路。

□赵雅军 摄

图二:1992年,聊城市程控电话切割成功时的场景。

□刘庆民 摄

图三:2003年,聊城市民已经用上了手机。

□ 吴军生 摄

□ 于伯平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千百年来,人们那些期盼、思念等情感,通过书信等通讯工具得以传递给远方的亲朋好友,通讯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和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时代在变迁,人们使用的通讯工具也在悄然变化。

图一是摄影家赵雅军在1980年拍摄的场景,画面中的聊城地区邮电局机房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切换线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几乎每个单位的收发室里都会有一台摇把电话,打电话的时候摇几下,让邮电局的接线员接通电话。而电影《手机》里白石头驮着吕桂花去镇上打电话的一幕,也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装部固定电话,可望而不可及。

图二是摄影家刘庆民1992年拍摄的聊城市程控电话切割成功时的场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少数家庭出现固定电话机,然而昂贵的初装费让电话变成普通家庭的奢侈品。1990年后,固话初装费多次降价,固定电话开始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图三是摄影家吴军生2003年拍摄的场景,那时候聊城市民已经用上了手机。进入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手机由一种奢侈品演变为生活必需品。从“近处靠吼、远处靠走”到车马邮路,从手机即时通信到手机上网,改革开放四十年,通信工具日新月异,距离在变化中缩小,效率在变化中提高,联系在变化中也越发紧密。

新闻推荐

聊城市技师学院 举办“孔繁森故事大讲赛”

本报讯12月6日,聊城市技师学院在优秀校友、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殉职24周年之际,举行了第四届孔繁森故事大讲赛决赛,560...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