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情绪,谨防“踢猫效应”

聊城日报 2018-12-14 15:52 大字

□本报记者 鞠圣娇

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你会怎么处理?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咨询师李洁说,很多人会选择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她和我们分享了一则笑话:课堂上老师问学生,“怎么理解与人分担痛苦,就可以使痛苦减轻一半呢?”一个学生回答,“如果爸爸揍我,让我感到不高兴,我就揍弟弟,让弟弟也不高兴。”

这种现象叫“踢猫效应”。很多人在被强大的一方造成伤害后,不会合理转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不自主地将气撒到比自己弱小的一方身上。在整个过程中,强大的一方对我们的伤害并没有消失,我们又给别人带来了伤害,让伤害在人群中漫延、传染,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踢猫效应”最初来自于美国的一个家庭,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在紧急避让中把另一个孩子撞伤了。生气的父亲跟无辜的孩子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坏情绪传染让他们发生了关联。心理学认为,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今天工作比较顺利、心情比较好时,回到家中,看什么都会顺眼,家人做什么都很体贴,家里温馨而甜蜜;当今天工作不太顺利,或者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时,回到家里,什么都在跟自己做对,家人怎样做都会让自己气急败坏。但事实上,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这些是一种积攒起来的情绪,而是会觉得家人不理解自己,是家人把我们惹生气的。当我们看谁都不顺眼,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有可能点燃我们的愤怒,让家里出现一场“暴风雨”,看似我们把坏情绪发泄出来了,但无辜的家人成了“被踢的猫”,无缘无故受了伤害,如果家人不能理解我们,一场争吵在所难免。

李洁说,把受到伤害后产生的坏情绪传染给他人,即成为“踢猫的人”,并不能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更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而会伤害他人。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古人教育我们要克己复礼,遇事从容,与人为善,也就是说,我们要“克制自己,践行礼仪”,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地分析,如果我们出现了消极的负面情绪,比如伤心、愤怒、沮丧等,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转移注意力,或者合理地宣泄情绪,而不是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我们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消极因素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加入到“踢猫”的队伍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当我们逐渐摆脱愤怒情绪的控制,我们的心态逐渐放平,才会认真思考导致我们愤怒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最好办法。

新闻推荐

王广柱到东昌府区调研扶贫工作

本报讯12月13日,市政协副主席王广柱到联系帮包扶贫重点乡镇、贫困村调研扶贫工作并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油、面等生...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