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创新动力之源 高新区企业转型发展跑出“加速度”

聊城日报 2018-12-10 14:33 大字

□本报记者 曹天伟 本报通讯员 楚诗韬

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

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8家,居全市第一;拥有国家地方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研发平台5家……在“年轻”的高新区,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正日渐凸显。近年来,高新区突出大项目引领带动和创新创业核心驱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正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集聚——

形成创新磁场效应

中宇航空无人机项目在自动飞行控制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博源科技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可年产1500万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新区结合《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提升发展汽车零部件,培育发展通用航空装备和农业装备,推动了地区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创新离不开肥沃的土壤。近年来,高新区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3+1”重点产业谋划和建设项目,吸引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聚集。今年,全区确定50个区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57亿元的11个大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盘子,6个项目被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通过项目引领,有效激活了创新的动力之源。

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高新区通过加强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日发现代新型纺机科技园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生产8000台喷水织机、2000台电子高端装备、2万台针织装备、500台印染设备,成为世界级无梭织机生产基地。

产智融合——

推进产业智能转型

生产线上,机械臂在程序指引下不知疲惫地工作;屏幕上一点,立即就能看到各道工序运行情况。在高新区不少企业,大数据正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在推进产业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新区充分发挥大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基础支撑作用,引进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国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聊城特色产业大数据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等重大数据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打造全市智慧平台建设、云计算开发、大数据普及的先行区。聊城科创节能设备有限公司通过搭建“互联网+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由设备生产商向能源管理大数据服务商的转变。鲁西集团建成了集环保管控、生产运营、安防、电商等于一体的智慧化工园区管理平台,被评选为“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

在城市建设中,大数据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高新区率先在全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出“用户需求+大数据平台+PPP建设模式+应用示范”为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聚合辉煌率先在全市布局共享空间、互联网+医疗、智慧养老等智慧民生服务;合力金桥的“O2O+社区服务”模式覆盖45个小区30000多名用户。

协同发力——

激活创新强劲动力

去年,聊城高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聊城大学生物制药研究院成功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项目——难溶性药物热熔挤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该项目以热融挤出为关键技术,主要研发抗病毒的药品及类似难溶性药物,解决该类产品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的难题。

创新离不开各类要素聚集。高新区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校院所的助推作用,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目前,拥有国家铜铝冶炼及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轴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成功孵化出中宇航空、龙普太阳能等7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为加速科技、金融资源向企业集聚,高新区还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成立财金公司、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4大融资平台,探索出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信用贷款等多种新型融资产品,全区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依托,人才、金融等要素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激发了区域创新活力,一大批科技成果持续涌现。鲍尔浦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浮标项目填补了航标应用材料的国际国内空白;鲁西集团自主研发的聚碳酸酯生产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可有效替代进口。

新闻推荐

用爱心与善良诠释新时期雷锋精神 “90后”武警八年来默默坚持做公益

本报聊城12月6日讯(记者李军通讯员赵空飞)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武警山东总队聊城支队26岁...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