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发区 “润物无声”滋养多彩生活

聊城日报 2018-11-22 10:58 大字

□本报记者刘海恒本报通讯员王小涵

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底蕴深厚的文化产品远销海内外,上百支乡村文艺队伍舞动出对新时代的热爱……近年来,开发区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提升幸福指数的突破口,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更新服务理念,打造特色文化,全面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于“润物细无声”中,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愈发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文化活动凝聚人心

近日,由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书写新时代 彩绘中国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开发区建区23周年书画展在开发区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气韵生动的书法、颜色艳丽的绘画作品吸引了很多书画爱好者和市民前来参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咱们开发区组织的各种书画活动也越来越多了,既给了我们书画爱好者一个挥毫泼墨、展示作品的机会,也能让基层群众更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区书画协会秘书长孙兴明说。

近年来,开发区把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贴近群众需求,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基本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年年有创新。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华韵春秋·2018开发区百姓春晚、“欢歌颂党恩 龙狮闹元宵”民俗展演、“墨润开发区 彩绘新时代”书画展、“奋进新时代 军民一家亲”庆祝建军91周年文艺演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呈上了一道道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文创产品硕果累累

独具匠心的陶罐上百元一只,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精心扎就的鸡毛掸子销售一空,最贵的一支卖到2000多元——在第七届省文博会上,来自开发区北城街道王庄村的陶艺产品、东城街道隋庄村的鸡毛掸子等文化产品受到了众人青睐。

一块黄河淤泥,如何变身为形态各异的陶制品呢?烧陶人王振家介绍说,淤泥要经过晾晒、泡开、搅拌、过滤等多道工序,最后像揉面一样把泥揉好。现在有了搅泥机,省去了人工揉泥的功夫,但拉坯造型、进窑烧制依然考验着烧陶人的技艺,也为产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王振家的父亲王立河的烧陶工艺被评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开发区扎实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工作,大力传播和发展非遗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了地域文化影响力。

同时,开发区大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积极推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先后创作了《夸夸开发区》《情系老百姓》《喜看家乡新变化》《扶贫政策暖人心》等一系列文艺节目和作品。

“文化在乡”浸润生活

家住物流园区冯庄村的桑秀银是冯庄八角鼓演出队的一员,这些年,他的演出日程表越来越满了:“开发区组织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了,我们八角鼓演出队经常参加全区、乡镇、村里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大家提振了精气神、锻炼了身体,还传承发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都很自豪!”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群众不仅仅是欣赏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开发区坚持文化工作“润物细无声”,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群众的美好生活。目前,开发区成规模、较活跃的文体队伍达100余支,每个村均有一支或者几支文艺演出队伍,他们扎根基层、活跃乡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党的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开发区不断加大对基层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抓好文艺骨干培训、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送戏下乡、图书下乡、节日庆祝等惠民工程,致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村一场戏”惠民演出、放映公益电影、推出村民“村晚”……良好的文化生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开发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盈,切实提升了群众文化获得感,文化雨露润泽城乡。

新闻推荐

山西说唱剧《解放》上演,水城明珠大剧院 舞台换景技术带来新体验

□文/图本报记者贾新伟本报通讯员朱玉彤11月14日,水城明珠大剧院为广大市民带来了精彩的大型山西说唱剧《解放》。此次演...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