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把遗忘的艺术“拾起来”
近日,道口铺街道肖香坊村的竹马舞团队成员,从济南回到了村里,一路上兴奋地谈论着这次济南之行。这些跳舞的村民,有的是第一次到济南,他们所跳的《跑竹马》登上了山东省会大剧院的舞台。
在济南之行的一个多月前,肖香坊村村民接到通知,他们多年来坚持排练的《跑竹马》将受邀参加山东民间舞蹈诗《俺的山东大秧歌》展演。接到通知后,这群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草台班子”,开始了不间断地排练。
据道口铺街道文化站站长郭丹龙介绍,竹马舞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宋朝年间,中原地区是宋、辽、金必争之地。中原地区人尚武,传统的跑竹马是仿照古时战争场面,组成“铁甲骑兵”骑上竹马,挥枪舞剑、驰骋厮杀。明清时期,跑竹马逐渐演变成民间节庆时的文艺活动。
但是,竹马舞险些在肖香坊村失传。
71岁的肖德河是肖香坊村竹马舞队的组织者。据肖德河介绍,肖香坊村村民有热爱民间文艺的传统,尤其是喜欢竹马舞。上世纪60年代,竹马舞就渐渐没人跳了。一直到1994年,有上了岁数的村民,想把这门几乎被遗忘的艺术“拾起来”,却发现连竹马都没有了,没有竹马就没有竹马舞。心灵手巧的肖德河和老伴尝试制作竹马,肖德河用竹篾扎制出马头,肖德河的老伴田凤菊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买来各色的布,动手裁剪缝制竹马“外套”。为了节省费用,竹马舞队成员尽量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和服装。
尽管肖香坊村的团队成员不足,只有两三位老人能唱出来戏词,但老人们依然坚持了下来。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村里就会跳起竹马舞,吸引十里八乡的乡亲前来观看。肖香坊村的竹马舞,从村里的广场一直跳到了省里的大舞台。
54岁的童月平,提起来去济南跳竹马舞,满脸是笑。让她没想到的是,年轻人不乐意跳的竹马舞,在省会这么受欢迎。童月平说,竹马舞队有4个40岁左右的队员,30岁的张燕是整个竹马舞队最年轻的。
肖德河说:“年轻人打工的打工,读书的读书,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学竹马舞,也就是我们上了年纪的老人,舍不得丢弃这门艺术,我们真担心这门艺术失传。”
竹马舞全凭有节奏的鼓点带动,但是鼓不能随便敲,打鼓也得学。竹马舞队的鼓师肖凤祥已经77岁了,找不到愿意接班的年轻人。
郭丹龙说,不仅仅是竹马舞,不少民间艺术都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缺钱、缺物、缺乏普及推广,困难重重。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传统技艺国家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来聊城参加2018山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时说:“民间艺术,大部分是民间艺人家传。我在天津算干得不错的,能够每月给学生支付两三千元的工资,再多了就拿不出来了。虽然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但不少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有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但有的工作没做到点子上,比如有的地方给非遗传承人办学习班。讲课的老师在这方面还没我们传承人懂得多,效果并不好。”
东昌铜铸雕刻技艺,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先明认为:“民间艺术传承,要换思路,不能光依靠政府保护,那样路子会越来越窄。要想办法打开市场,年轻人看着能挣钱,自然会加入进来,也就能传承下去了。”利用这项技艺,马先明开办起工艺品公司,从事西洋钟表、古董钟表、雕塑等的制作,吸引了海内外的不少高端客户。故宫博物院维修清朝的钟表缺少配件,还几次向他求援。
在位于道口铺街道的马先明的公司,笔者见到他们正在加工制作的宝塔形的西洋钟表。“这是客户定做的,高1.3米,有200多个件,制作了1年零10个月才基本完成,售价12万元。”老马说,“现在我的企业安排了40多人就业,其中不少是年轻人。”
民间艺术传承,也需要不断创新。东昌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郭春奎,在传统的门神、灶王、吉祥画等基础上,大胆革新,广泛取材,立足于当下聊城,大量搜寻老故事,把故事内容刻进木版年画。在营销上,他将木版年画装订成精美的册子,打高端市场,一年最多卖出8万元。此外,他还酿酒,将卖酒的收入用于支持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
有了资金保障,老郭建起了永兴堂民俗文化传承大院作为基地,免费开放,让更多人了解木版年画,体验木版年画的雕刻、印刷过程。现在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景点。现在,郭春奎每周三都去中小学义务讲课,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东昌木版年画,了解文脉传承,很受欢迎。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对内分泌甲状腺疾病、皮肤病、性病、泌尿系结石的认识,传递前沿临床技术及医疗知识,强化对该类...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