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东昌 触摸文脉传承的余温 ——东昌府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文博会大放异彩裴崇旭 王伟

东昌时讯 2018-10-18 07:54 大字

裴崇旭王伟

10月15日,全省瞩目的第七届山东文博会圆满落下帷幕,聊城城市综合展区作为最具人气、最具吸引力的展区之一也完美收官。此次文博会可谓亮点纷呈,30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7283.856亿元的投资总额、1511.24亿元的融资总额缔造了新的历史高点。在这场文化盛宴上,钟灵毓秀的东昌府区重点展示的道口铺钟表、东昌葫芦、剪纸等一大批精美绝伦的手工艺文化展品,以古今文化的交融做音符,奏响欢快乐章。

剪纸旗袍秀出古韵风采

到过聊城展区的游客,忘不掉门前的剪纸旗袍走秀。轻盈如雪的剪纸服饰搭上中华旗袍的古韵,仿佛古运河畔婀娜多姿的靓丽姑娘穿越而来,让人如梦如痴。其中,剪有“好客山东,文博天下”的长款披风,更是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让观众赞不绝口。

能把剪纸与服饰相结合,是聊城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颖的一项创新。“这次展出共带来了8套剪纸旗袍,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剪纸展示给大家,模特身上剪纸服饰的纹样、花纹都是基于聊城传统剪纸的一个基本花样,每一个花样都有自己的寓意”,梁颖耐心地介绍着作品。此次参展的剪纸服装是梁颖结合文博会“新时代、新动能、新创意、新发展”专门量身定做的,小到几公分的剪纸耳环,大至一米长的披肩斗篷,每一处都透露着匠人之心。“用这个服装的形式,让模特穿在身上,尤其是年轻的小姑娘,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也是一种传承。”有着多年剪纸功底的她,对剪纸有着更多的领悟。

铜铸御钟展现高湛技艺

在整个展区的中央位置,一座金光闪闪的九层六角宝塔钟矗立在圆形展台上,华美高贵的外表格外引人注目。铜镀金的宝塔钟身、华丽水晶珠宝的点缀、精美的珐琅钟表数字让整个铜钟显得不平凡,更让人称奇的是,这款铜钟在整点时,几十公分高的塔身转动起来,带动每层塔角悬挂的钟铃,发出悦耳动听的钟声,精彩至极。

如此精彩绝伦的钟表是马先民和马先明兄弟二人合作的成果,按照故宫博物院九层六角宝塔钟1:1比例,纯手工制作了三年之久。该钟完成后,更是引来故宫钟表修复技艺培训班的大师们前来考察。据了解,我区的铜铸雕刻制作技艺起源于3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运河西岸,现在集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和堂邑镇等地。马先民与马先明两兄弟是聊城铜铸雕刻艺术钟表制作者的代表。“整套钟表制作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耐心细致的比对,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钟的转动系统,从熔模铸造、造型修型、脱壳等等,我们是全国独一份。”马先明自豪地说到。

葫芦之乡难舍精雕细刻

说起葫芦,每一个聊城人必不陌生,“国家级葫芦雕刻制作之乡”也是聊城的金色招牌。“中国葫芦第一村”、全国最大的葫芦产品集散地路西村就位于我区堂邑镇。葫芦因为谐音“福禄”,被人们广泛喜爱,在文博会上自然缺少不了各式各样的葫芦,但聊城展区的葫芦更别具一格,透露着葫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有文玩葫芦、有艺术葫芦,每个葫芦都被运用到恰到好处。新的文化不断与葫芦交融,葫芦从开始的手工雕刻,到后续的创新,赋予了葫芦更多的生命力。

一颗葫芦,本身虽没有太大的价值,但融入了文化,精品葫芦却能价值连城。在艺术品中,它被精雕细刻上丰富的内容,反映着浓郁的鲁西风韵;在餐饮中,它被当做良好的容器,将美食发挥到淋漓尽致;在音乐中,它摇身一变成为葫芦丝,吐露优美的曲子。

如今,东昌府区葫芦种植面积已达8000多亩,拥有近200家葫芦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5千多人,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占全国份额60%,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闻推荐

东昌府区:全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孟庆朋

东昌府讯为加大创城宣传力度,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我区多措并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形式多...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