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举办“契之和河”动活列系周示展流交 非遗为媒,黄河“手牵”河运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78个非遗项目
展示传统工艺魅力
本次活动,以“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为主题,分为“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高端论坛三大部分。
12月23日,在泰山大剧院举行了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特色非遗项(节)目专题舞台演出开幕式。开幕式上,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陕北民歌《圪梁梁》、江苏民歌《采茶舞曲》、内蒙古民歌《赞歌》、山东民歌《包楞调》《谁不说俺家乡好》、舞蹈《厚土》、武术《少年中国说》、器乐表演《挑泰山》等节目轮番上演,反映了我国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反映了山东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以及齐鲁文化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板块,共展出黄河澄泥陶印、雕版印刷技艺、鲁派内画等78个非遗项目,参展传承人116人。展品采取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的方式,展现了“心手相牵、美好生活”的山东手造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全省黄河流域各地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四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展区内,95个非遗项目、158名传承人进行了非遗展演展示,集中展现了山东省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成果。
展示流域文化特色
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
山东是全国唯一坐拥黄河、大运河“两河”的省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河和之契: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是全国第一个融合黄河、大运河非遗集中共同展示的重大活动。活动的举办对促进全省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弘扬,深入挖掘“山东手造”资源,加快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山东省沿黄9市非遗资源丰富,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18项,省级非遗名录619项,市级2491项,县级7015项,分别占到全省各级非遗名录总数的63%、58%、60%、54%;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4名,省级249名,市级1342名,县级3096名,分别占全省各级非遗传承人总数的60%、56%、53%、39%。全省共有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沿黄区域9个,占比70%。拥有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39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资源同样极为丰富,保留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山东段非遗涉及的内容广泛,与大运河相关的民俗、技艺、戏曲、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早已融入了民众的生活之中。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山东多年来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遗特色景区。鼓励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鼓励非遗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出口。
12月23日至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泰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等单位协办的“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泰安市举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英东通讯员陈淑青)“李老师,真是太感谢您了!”12月14日,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大门口,陈女士紧紧握着该校教师李明珠...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