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胸怀里老装着个临清” 臧克家与临清的故事

聊城日报 2021-11-02 10:36 大字

■本报记者 于新贵

臧克家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在私塾读书时,就能熟练背诵60多篇古文。1923年,臧克家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当时,臧克家的国文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就在那时,他开始写起了白话诗,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

1934年7月,臧克家从山东大学毕业后,接受时任山东省立临清中学(山东省第十一中学)校长张乾一的邀请,来到临清任教。1937年10月,臧克家因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而离开临清。

臧克家在临清期间,迎来了他“生命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教书期间,生活相对安定,他对创作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臧克家回忆道:“在这古城三年时间里,我写下了千余行长诗《自己的写照》,我写了《运河》《古城的春天》《大寺》《黄风》。”在临清的3年多时间里,臧克家创作了数百首诗歌,也与临清结下了深厚情谊。

臧克家在临清任教时,国家风雨飘摇,东北沦亡、华北危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臧克家热血沸腾,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和革命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起学生“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共鸣。

在课堂上,臧克家还向学生介绍鲁迅、闻一多、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他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热情似火,有力感染了学生们。在臧克家的熏陶下,很多学生在心中燃起了诗歌创作的火焰和革命的豪情。

后来,臧克家回忆说:“我置身于运河沿岸的‘临清中学’的一座僻旷清幽的新校舍中,这是诗的摇篮、爱的田野、理想的天国,我的生命在这里扎根,感情的蔓子爬到了孩子们的心上。”

臧克家关心学生,与学生们结下了深厚友谊。班里有几个学生因为家贫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就找到学生,给他们交学费,让他们继续读书。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臧克家还带着学生们到临清郊外游玩、采风。多年之后,臧克家深情地回忆道:“他们的影子印在我的心头上,时间越久,磨得越亮。而今,我的孩子们呢——再也找不回来的昨夜的梦啊!”

1937年8月,臧克家要陪伴家人去北京治病。臧克家能不能再回来教书,学生们心里并不清楚。100多个学生自发赶到车站为臧克家送行,臧克家看到可爱的学生们心情很激动,与学生们哭成一团。

据临清文史专家马鲁奎介绍,1937年10月,臧克家乘船通过运河离开临清,辗转到了随枣会战抗日一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他离开临清后,虽然没再回来过,但与临清的深情厚谊始终未断。臧克家当年教过的学生,有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解放后,学生们也经常去北京探望臧克家。

张自忠是抗日民族英雄,在战场上英勇就义。臧克家听说张自忠的事迹后,感慨万分,写下了长诗《诗颂张自忠》。

臧克家与季羡林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4年,季羡林在“臧克家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说,他与臧克家的友谊已经有60多年。臧克家是季羡林喜爱的诗人,他说:“臧克家是大学问家,非常朴素谦虚,要好好向他学习。”

上世纪70年代,鲁西北编写革命回忆录,向臧克家征文。臧克家回首往事,心潮澎湃,写下了《临清,你这运河岸上的古城》。他在诗中写道:“临清,你这运河岸上的古城,像一只飞鸿,我曾在你身边留影,我的几百首诗歌,就在你这块土地上产生。”抗战爆发后,臧克家虽然离开了临清,但临清在他心中是永远的牵挂,他说:“从此,我胸怀里老装着个临清。”

马鲁奎回忆,1988年,临清的“清渊诗社”成立,马鲁奎专程到北京请臧克家题写刊名“清渊诗词”,并邀他担任该诗社的名誉社长,臧克家爽快地答应了。诗社成立5周年时,臧克家题词:清渊诗风,愈臻昌盛。

“臧老对临清始终如一的热爱,他没有忘记临清。”马鲁奎深有感触地说。

新闻推荐

临清市 网络安全宣传形式多样

本报讯(记者张英东)10月11至17日,临清市教体系统在全市各中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10月12日是网络安全...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