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聊竹 下篇
竹里一枝斜
竹·窗
百竹园小景
竹枝高映荷池绿
竹林小径通幽处
本版图片由朱玉东拍摄
■文/蓝晓光
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会长
南竹北移
典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历史上黄河流域多竹,故能相继出土竹鼠或大熊猫等动物遗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出现了“竹”箕”“筐”等6个竹部文字;黄帝能以竹定度量衡、制箫管,“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周武王的淇园“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穆天子传》中写道:“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天子乃树之竹,是曰竹林。”《汉书·地理志》中写道:“秦地有鄠杜竹林。”《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汉武帝可“斩淇园之竹木塞决河”,寇恂“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曹植更是“伐云梦之竹以为笛”,也才有《旧唐书·李密传》中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之说。为了恢复黄河流域竹林,缓解北方用竹急需,新中国成立后,北方各省市实施了波澜壮阔的“南竹北移”。该工程可用四个前所未有概括:地域前所未有,涉及范围以河南、陕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皖北和苏北等省市为中心,涵盖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气候带,以及山地、平原等地形。到1977年,已有200多个县、近2000个生产单位参与“南竹北移”。时长前所未有,从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开始自发引种,到1958年正式拉开序幕,再到20世纪90年代众多企业参与,历时数十年。规模前所未有。仅截至1977年6月,9个中心引种省市共引种毛竹1094万株、16.1万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新发展杂竹45.5万亩,涉及散生、丛生和混生三大类、200多个竹种。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中条山区、沁河流域、太行山东麓直至山东半岛、河北东部和西南部、辽宁南部等地区,都有了竹子的生长。成效前所未有。“南竹北移”教训不少,但收获巨大。该工程选育出一批适于北方不同地区生长的竹种,建立起陕西楼观台和山东聊城百竹园等众多引种驯化和供苗基地,总结出一套栽竹、管理和丰产培育的理论和技术措施,锤炼出一支精通业务的技术队伍。
竹痴
聊城有一位爱竹之人,人称“竹痴”。他名叫钟道君,20多年前退伍。为让聊城“拥有一片媲美江南的竹林”,他硬是在寒冷、干燥、盐碱的土地上,建起了面积100多亩、拥有70余个竹种的百竹园,不仅成为聊城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更为“南竹北移”探出了成功之路。后来,他又组建了聊城市禾木竹子发展研究中心,将目标锁定在建成“山东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同纬度地区竹林风景最优美的竹林景区”上。对此,刊于聊城日报的《为圆“南竹北移”梦》一文有这样一段评语:“倾其所有,四处筹资,不管严寒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凝注在了这片竹园上,钟道君把引种竹子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竹城
聊城也曾有这样一座城,堪比“竹城”。临清,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于此,漕运码头自然重要。明清时期,人们多在此购买油、醋、酱菜等,对竹制容器需求大增,竹器加工业也日趋兴旺,成为临清城内十分重要的手工行业。竹竿巷长约1000米、宽3米,因竹器加工而得名,巷内曾有“亨通”和“太和”两大竹商和70多家竹器作坊,加工经销着生活类、生产类、装饰类和玩具等四大类的100余种竹制品。在油篓巷,竹器从业者也有数十家之多。故在明清商业文化代表作的《商贾便览》中,在临清“观音嘴”地名之下注有“此处可买竹物”。“刘家的酒篓,张家的缸帽”这样见证竹器辉煌的俗语流传至今;世代开竹器铺的张春生老人,仍坚守着非遗竹编的百年老店;冯圈竹马也依旧沿用着竹篾扎马、笛子唱腔的传统。
竹之思
当下,“南竹北移”如何继续前行?路又在何方?这是我们竹业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和担当,向着“南竹北移2.0”迈进。理由如下:
一是北方依然缺绿。竹林四季常青、潇洒飘逸,生物量大、固碳力强,鞭根发达、保水固土,笋材兼用、产业链长,历史悠久、文化博大,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竹北移”不仅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缺林少材的问题,更可改善自然生态平衡。
二是基础已经奠定。北方地区曾有博大精深的“竹子文明”,留下精彩纷呈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经过50年“南竹北移”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适宜北方地区的竹种和种植技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局部地区还可为竹林丰产实施灌溉。
三是东竹西移启示。本世纪初开始,借助东西部结对帮扶,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不少县市相继从东部引种雷竹、高节竹、麻竹和绿竹等笋用竹种。引种规模虽然不大,但指向很明确,成效也超过了预期。如蒲江、西充、大足、江津等地区围绕雷竹,通过林地流转、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宣传营销等手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让竹产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东竹西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引不仅要引进竹种,更要打造集经营理念、丰产技术、加工企业、营销模式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南竹北移”也因需求而起,并得以蓬勃发展,如今同样应该探寻进一步发展的路径。所谓“南竹北移2.0”,就是要从竹种北移向竹业北移跨越,也就是从资源的引种培育转型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单纯增加竹种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目标竹种,将全产业链中的经营理念、先进技术、产品开发、商品生产、营销模式和管理手段等引进来,结合当地的基础产业、竹文化等,进行整合创新。具体有以下三条路径:
第一,要以中型竹材满足工业化用竹需求。“南竹北移”伊始,主要是为了满足北方地区对原竹的大量需要。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等省,每年仅农业打井、沿海捕鱼等就需原竹1500万根、杂竹2.5亿—3亿公斤,仅河南、河北两省的用竹量就需要1.5万节火车车厢运输。如今,原竹需求虽有所减少,却以另外一种原料形态出现,如北方不少省市纺织工业基础雄厚,竹原纤维以其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耐磨性和染色性等特性,成为众多企业重要的纺织原料。据中国品牌网数据,2020年十大竹纤维行业品牌中,就有山东的竹之锦、豪盛、竹一百,北京的梦狐以及河北的天竹等五个。再如市场前景向好的竹缠绕技术,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在内蒙古乌海、山东临沂、河南淅川等布局了生产基地。生产竹缠绕的原料为竹篾,用竹量大。目前,所需竹篾和竹原纤维均来自南方竹产区。因此,在北方发展篾性好、纤维质量高、稳产丰产的斑竹、淡竹等竹种,大有可为。
第二,要以美味竹笋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人们常用成语“汉人煮箦”,来调侃北方人不会吃也不喜欢食用竹笋。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诗经·大雅·韩奕》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唐书·百官志》载:“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杜甫发秦州,也不忘“密州复冬笋”。黄庭坚更是赞誉洛阳斑竹笋:“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难怪梁实秋在《雅舍谈吃·笋》一文开头便说:“我们中国人好吃竹笋。”并对北平馆子里的“炒二冬”(冬笋、冬菇)、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煨冬笋”等赞不绝口。2009—2013年,浙江省相继在黑龙江、西安、河南、天津和济南开展了“笋竹行”活动,大厨们现场烹饪了各式各样的美味竹笋,满街的清香,吊起当地人的胃口。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竹笋脆而鲜、产量高、笋材两用的斑竹、哺鸡竹、早竹等竹种,大有可为。
第三,要以优美竹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历史上,北方著名竹景众多。“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卫风·淇奥》),道出了淇园的风情。“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唐代王昌龄的一首《梁苑》,告诉人们梁苑为何又称竹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王维的一首《竹里馆》,让辋川竹林从此多了几分禅意。《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居山阳,与阮籍等七位“神交者”“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山阳竹林由此被载入史册;宋代张淏《艮岳记》说寿山艮岳“移竹成林,复开小径至百数步。竹有同本而异干者,不可纪极,皆四方珍贡,又杂以对青竹,十居八九,曰斑竹麓”。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洛阳多个名园,其中有竹景的就有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独乐园、苗帅园、大字寺园等十多处。如今,走进山东临沂竹泉村,一片绿竹、一泓清泉、一座古村落,一派“静悟竹影摇曳,隔墙聆听清泉”的意境。借助市场化运作,该村成了国家4A级景区,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3万余元。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金镶玉、铺地竹、斑竹、紫竹等观赏竹种,大有可为。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宋代方岳《听雨》)身处聊城,不免因《聊斋》而想起竹斋。“聊斋”为蒲松龄的书斋名,竹斋则是室外植竹的书斋。早在唐代,许浑《寻戴处士》诗云:“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刘沧《送元叙上人归上党》诗曰:“此去寂寥寻旧迹,苍苔满径竹斋秋。”竹斋的特点就一个字:雅!难怪元代王冕的诗文集取名《竹斋集》,也难怪明代胡正言在他的“十竹斋”开始了出版事业。
漫步聊城,满是对未来的期待,真的非常向往聊城乃至北方“长出”更多的竹林、竹景、竹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夏旭光)213部新能源公交车行驶情况、137个站点信息均可通过手机终端查询,市民可以随时了解每辆公交车的线路、时...
临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清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