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田间灌溉“最后一公里” 聊城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扎实推进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旭光通讯员许瑞图
“今年,村里十几年无法浇上黄河水的900亩地终于喝上了黄河水,再也不用为小麦浇水而担心了。”4月25日,临清市唐园镇后卜头村党支部书记高广习看着地里绿油油的小麦,显得格外高兴。
后卜头村处于位山灌区三干渠用水的末端,受地势较高及黄河水引水流量小、时间短等因素影响,灌溉很难用上黄河水,这成了困扰后卜头村及周边村庄的大难题。如今,经过聊城市实施的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和灌区输沙渠改造工程,村民们已经顺利用上了盼望已久的黄河水。
为了畅通县乡村渠系,解决群众期盼的“最后一公里”灌溉问题,2020年9月底,聊城市正式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市水利局以群众满意为目的,集中优先解决这些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末级渠系治理和小涵闸、生产桥建设问题,共疏浚沟渠4980公里,建设桥梁2177座、涵闸等水工建筑物1257座、计量设施1841处,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想解决而没解决”的民生水利问题。
灌区末端的顺利打通,为抗旱保灌赢得了先机。然而,由于黄河水的泥沙含量巨大,多年来引黄灌溉导致干渠泥沙淤积而造成的引水难,也成了水利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黄河调水调沙,造成了黄河主河槽下切达2米以上,有水没水位、有水引不出的问题愈加突出。传统的解决办法是清淤和建泵站,但清淤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效果较差,引水量没有保证;建泵站不但投资巨大,而且每年的电费等支出较高,用水成本增加,加重管理单位和用水户的负担。”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秦月成说,黄河上的引黄涵闸多建于几十年前,是基于河道不断淤积的基础上建设而成,闸底板较高。渠首水位低,导致引水流速减慢,造成渠道淤积严重,反过来渠道的淤积又影响了渠首的引水能力,对聊城市工农业及生态用水造成较大影响。
位山灌区管理处多次深入现场调查研究,邀请水利部、黄委和高等院校的权威专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初步解决方案,主要是对位山引黄闸进行改建,降低了闸底高程2米,同时对闸后东、西输沙渠进行配套改造。
据了解,东输沙渠长度约14.5公里,灌溉区域包括东阿、高新区、开发区、茌平、高唐等,虽然设计流量是80立方米,但十几年来,由于黄河供水能力不足、水位较低、沉沙淤积等原因,过闸流量平均不足20立方米,造成了下游部分乡镇引用黄河水灌溉经常性困难。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位山灌区管理处创新采用“复式梯形断面”改造方式对东输沙渠进行改造,在原渠底斜向下挖1.5米,使新渠底的宽度变成16米,比原渠底缩小了10米。
如今,东输沙渠引输水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实际过闸流量最高能够达到70立方米,引水效率大幅度提升。春灌期间,引水量提高约35%,平均流速提高约32%,灌溉周期由原来的20天延长到50天,扩大了灌溉面积,下游末端的琉璃寺镇、杨屯镇等乡镇十几年来首次用上了黄河水。
西输沙渠长约14.7公里,流经东阿、阳谷、度假区、冠县、临清等,设计流量为160立方米。西输沙渠同样采用“复式梯形断面”改造方式,改造后的渠底比原渠底挖深了1.5米,渠底变成30米,比原渠底宽度缩小了10米,改造后的西输沙渠将能顺畅输水30年。
这种“复式梯形断面”改造方式在提高渠道供水能力的同时,保持了原渠底以上衬砌工程不破坏,而且便于今后的清淤,促进了黄河水高效利用,补充了地下水,实现一改多效。据了解,黄河水位下降造成引水困难的情况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普遍现象,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的落闸、“复式梯形断面”改造输沙渠的创新举措,已成为各灌区解决问题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这些年来,我们浇地基本是用机井抽地下水,但是地下水碱性高,我们只能在麦子旱得厉害的时候才浇,不敢多浇又不敢不浇!费时费力不说,小麦产量不到300公斤。有了黄河水浇地,我们每亩能再增加250公斤产量,至少能达到500公斤。”看着被黄河水滋养的茁壮小麦,高广习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4月23日,姚卫东介绍陈官营抗战纪念馆建设情况。□文/图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继林临清市戴湾镇政府西边不太远的地方,有一个...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