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东:用曲艺致敬“抗疫英雄”

聊城日报 2021-02-03 08:39 大字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新伟通讯员王丹雯

“这护目镜,让‘阿姨’妈妈’难分辨;

这护目镜,镜里镜外两重天;

这护目镜,隔开了亲情,止住了泪;

这护目镜,护的是抗疫大业、国泰民安……”

近日,一段山东快书《母女对话》,在网络上广受关注,很多网友纷纷泪目。作者刘旭东,是中国曲协会员,临清市金郝庄镇原文化站站长。这段快书是他2021年创作的第一篇抗疫作品。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他已陆续创作了21篇曲艺、散文、诗歌、随笔等作品,充分彰显了聊城市文艺工作者心怀家国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灵感:母女对面不相认

创作《母女对话》的灵感,来源于刘旭东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视频。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护士刘沫涵,在医院正忙着核酸采样。因担心女儿看到她哭闹,在护目镜、防护服的遮盖下,她没有和前来排队采样的八岁女儿相认,女儿也根本没想到,眼前这位医生就是好长时间没见面的妈妈。

视频很短,却把刘旭东感动得热泪盈眶。虽只是一位普通的白衣护士,但刘沫涵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抗疫的家国情怀,令他灵感涌动,很快就完成了初稿。原题目是《护目镜》,后改为《母女对话》。

虽然时间仓促,但刘旭东还是对作品进行认真推敲,并虚心听取曲艺同仁的修改建议,甚至吃着饭,还把初稿放给老伴儿听。其中,“亲爱的孩子你没听错”这一句中的“听”字,最初他写的是“猜”,后来改成“说”,根据老伴儿的建议,他最终确定了“听”字,更加准确。

感动:微酸之中夹着甜

刘旭东将作品在微信群里晒出后,被青年快书演员、省曲协会员赵汶汶发现:“这个段子,我每读一遍就流一次泪。”

于是,在教学之余,赵汶汶抓紧背词、紧张排练。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淡味茶”上发布后,引起热烈反响,“为母女和快书作者点大赞!”“快书说得好,抗疫核检时刻顾大局,情节细微酸里夹着甜,‘意材双优’!”……

就连90岁的全国著名曲艺作家刘金堂,也在群里评论:“刘旭东的作品写得很感人!”天津市曲艺评论家赵鹏,在中国曲协主席姜昆主办的“曲艺参考消息”群里,给予热情鼓励:“刘老师非常关注现实,及时反映生活,这才是曲艺发展之路……”

虽然刘旭东自己认为因时间仓促,录制环境欠佳,作品尚有不足,但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在当前全国抗疫的情势下,这个作品非常合时宜!”

担当:俯身沉心,多出精品

2020年,刘旭东创作了数十篇曲艺作品,包括山东快书、木板大鼓、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和小品,大都进行了音视频录制,不少发表在全国、省、市报刊和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上。

应临清市京剧团之邀,刘旭东首次尝试创作了小品《千里送别》。演出时,观众反响热烈,作品入围了央视“中华颂”栏目。刘旭东本人也被评为“聊城市抗击疫情文艺创作先进个人”。他根据真实报道创作的山东快书《如意返岗》,发表在独家全国性曲艺月刊《曲艺》上,同时被评为聊城市2019—2020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刘旭东说:“文艺工作者应从火热的生活中撷取素材,疫情当前,我愿继续为抗疫鼓与呼。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会继续握紧手中的笔,继续发挥曲艺的轻骑兵作用,俯下身、沉下心,集中精力多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歌颂党、歌颂人民的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彰显一个业余文艺工作者的担当。”

新闻推荐

戴湾镇 持续开展“四防”行动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沈欣欣通讯员郭波)为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近日,临清市戴湾镇持续...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