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行“第一书记”扶贫故事 将金融优势聚焦在特色产业和扶贫项目上

大众日报 2020-08-12 09:43 大字

□ 本报记者 王琛

“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是山东省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创新实践。8月3日至5日,记者实地走访聊城、临沂两地,采访了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以下简称“山东建行”)三位“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他们将建行的行业优势与当地特色产业、公益扶贫项目相结合,为后续定点扶贫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

自2019年9月起,三位“第一书记”借助建行“云税贷”“结算贷”“裕农通”等金融扶贫手段和政策,先后为208家小微企业发放扶贫贷款5100余万元,同时带动帮扶企业精准对接帮包村18户贫困家庭,实现了金融帮扶与定点帮扶的互惠共赢。

傅岩峰:

只管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8月3日下午,气温高达38摄氏度,暴雨前的湿热令记者一行个个汗流浃背。虽然同样湿透了衣裳,但临清市戴湾镇小王庄村“第一书记”傅岩峰却对此不以为然:“我是军人出身,参加过1984年大阅兵,这点辛苦不算啥。”

傅岩峰并不是第一次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3月,他圆满完成了临清市松林镇麻佛寺村的扶贫任务。因工作出色,他在同年8月又被派到了小王庄村,一直干到现在。

小王庄村现有村民122户516人。走进村里,只见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全村近千株杏树生机勃勃,在建的项目工地一片繁忙景象。

来到项目工地,虽然眼前还是一片砖瓦废墟,但傅岩峰心中自有蓝图。“过不了几个月,这里就会有一个肉食品加工厂和冷藏库建起来。”傅岩峰信心满满。据了解,傅岩峰以小王庄村拥有百年历史的食品加工产业为依托,运用建设银行30万元专项资金,建造了500平方米的肉食品加工车间和270立方米的冷藏周转库;同时使用2020年度60万元财政产业项目资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造了1400平方米的烧鸡加工车间,为小王庄村传统特色产业搭建起平台。

在一栋还未竣工的三层楼房外,傅岩峰向记者介绍:“幼儿园的小孩从中间走,卫生室从右边,村委会从左边……”因为村集体无资产,小王庄村村委会自1982年就开始租赁民宅办公。傅岩峰来了后,整合20万元建行扶贫资金与20万元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建设了6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建成后,不但会彻底改变村集体资产为零的现状,而且幼儿园、卫生室、村委会搬入后,将有效改善小王庄村及周边村村民的看病、学前教育问题。

虽说傅岩峰来小王庄村还不到一年,但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先后铺设完成了覆盖全村耕地的输水灌溉管线;安装了120盏连接东西南北四个行政村的LED高效节能路灯;按照果园式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以“杏花村”为主题,为小王庄村购置栽种了847棵泰安优质杏树;建设了1200平方米文化、健身及娱乐广场,铺设了贯通全村东西大街的350米排水管道;进行了220平方米危房改造和违建安置;为改善小王庄村村民及周边村民饮用水条件,在村中心钻探百米深井,安装大型净水设备……一路走来,困难挫折是工作中的常态,但傅岩峰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如果说当兵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只管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刘延运:

平实而不平淡

山东建行五级信息技术工程师刘延运,自2019年4月开始在临清市老赵庄镇车子周村任“第一书记”。在采访过程中,他的话语平易朴实,但取得的成果却一点儿也不平淡。

车子周村现有人口205户581人,村民多以务农为主,是省定贫困村。走进新建成的村委会办公楼,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监控屏幕,上面共有64个监控图像。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村里每个胡同都能保证至少有一个摄像头在工作,图像汇总在这块屏幕上,有专人负责监控。而这个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正是由建设银行20万元扶贫资金与财政25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建设,也是刘延运的工作成果之一。村委会办公楼二楼则是“农家书屋”,房间内的3个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中间桌子上是4台电脑。“这些书和电脑都是山东建行捐赠的,供村里人免费查阅资料。”刘延运说。

2019年,刘延运用申请下来的60万元财政产业项目资金,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行模式,建设了4个高效温室大棚,通过种植草莓、葡萄、蔬菜等经济农作物,实现租赁收入4.5万元,带动30多人就业,车子周村成为临清市唯一实现产业项目落地帮包村并当年产生收益的“第一书记”定点扶贫村。

驻村以来,刘延运还一直把帮扶村公益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村内环境脏乱差、道路坑洼不平等问题,他积极协调建设银行帮扶资金,落地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开展帮包村花园式绿化、排水管道铺设、LED高效节能路灯安装、改善饮水、户户通道路硬化、坑塘治理等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20余万元,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秀龙:

“白面书生”变“红脸关公”

驱车走在平邑县地方镇黄城村的村路上,记者看到,一栋栋青瓦白墙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硬化完毕的道路两旁栽种着各式各样的绿植和花卉。随行的人们一下车就感叹道:“这里比城市还漂亮。”

但在两年前,黄城村的情况却远非如此。该村共有232户772人,其中低保加贫困户48人,大部分青壮年在外打工,年纪大些的村民靠务农仅够维持生计。

2018年4月,临沂建行的文秀龙来到黄城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黄城村刚刚迁建完成,但各类配套设施远未达标,“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经文秀龙协调,奥德燃气投资了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此家家用上了燃气灶。

为满足村民精神生活需要,文秀龙又协调建成了黄城新华书屋、文明实践站、国学讲堂;硬化休闲广场3500平方米,建设了篮球场地,安装乒乓球台、健身器材;安装太阳能光伏路灯42盏,筹资11万元修建300平方米乡村大舞台;紧抓风尚美,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婚丧嫁娶;制订村规民约,评选十佳“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个人品德优秀典型。

输血不如造血,只有发展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才能走出一条共同致富路。在文秀龙的推动下,黄城村联合省农科院,与知名电商“桃帮主”、山东田多旺生物菌肥公司合作,成立盈隆合作联社。该合作联社流转土地110亩,为村民每年创收11万元,建设扶贫车间160平方米,带动低保户每年多创收15万元。投资40万元购买压缩机进行设备租赁,每年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利用专项资金40万元,安装光伏发电机组8组80千瓦,将为村集体连续20年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采访中,记者从村民们脸上看到了最真切的幸福与快乐。该村村民刘亚全今年71岁,与老伴两个人住两层共260平方米的大房子,流转土地加上自种的果树,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加上两人每月共3000元的养老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赵景爱今年82岁,身体仍然硬朗,与儿子都住在村子里,大小两栋房加起来有近400平方米。

文秀龙平均每月驻村时间达23天,任务紧的时候更是没黑没白地和村民在一起,二年中,他体重减轻了17斤,人也变成了“黑炭头”。“刚来的时候是个‘白面书生’,现在变成了‘红脸关公’。”黄城村某村民笑着调侃道。

新闻推荐

感谢高速交警凌晨救助河北一家送来锦旗

本报聊城7月16日讯(记者李怀磊通讯员王芳)7月15日,一面写有“人民交警为人民,危难之中送真情”的锦旗送到聊...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