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上的聊城船工号子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决定将已通航多年的“隋唐运河”截弯取直。于是,元政府在1289年就开通了泰安东平县到临清的运河河道。这段河道上接济宁境内的济州河,下通临清境内的卫河(也叫御河)。元政府为之取名“会通河”,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聊城段运河。
元开凿“会通河”后,并未真正投入使用。直到明代,这段运河才真正发挥起它的作用来,到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在运河上仅运粮的漕船每年就有两万艘,若将这些船只放在一起,可首尾相接十几里。
伴随着浩浩荡荡行进着船队的,是此起彼伏、气势磅礴的号子声。打篷、拉纤、摇橹、撑篙等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新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其中一首“打蓬号”是:
喂——来嗨!
抓紧大绠使猛劲啊,
一折一折往上升啊。
一气升到将军顶啊,
紧靠鳖鱼好使风啊。
满篷过角送船行啊,
九曲三湾随船转啊,
高手能使八面子风啊。
哟——哟——哟!
船工号子在聊城境内喧嚣了上百年。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到了聊城,把运河切断了,致使其断航后,船工号子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和上世纪50年代,为方便省内运输,曾两度对运河进行了疏浚。但这时的运河,已不能和明清时期相比了,哼唱的船工号子也没了“章法”,多是为了使上力气而随便乱喊的。 张燕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5日至6日,省政协副主席郭爱玲一行来聊,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市有关领导陪同活动。在聊期间,郭爱玲一...
临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清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