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 探访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
本报记者 万德龙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大运河申遗,共有两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的27处河道和58处遗产点成功入选。其中,仅汶上就占到两处河道和7个遗产点,河道分别是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和小汶河,而遗产点分别是分水龙王庙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徐建口斗门和邢通斗门。日前,记者走进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访“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传奇故事。
大运河“截弯取直”为南旺带来新机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都驻跸南旺,“汶水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乾隆皇帝所作《题分水龙王庙》就高度概括了汶水与南旺的地理关系。“横川僢注势非迕,济运分流惠无穷。”则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分水工程的实质。而后两句“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诚擅古今功。由来大功无大巧,穿凿宁知禹德崇。”更是给予南旺分水程以很高的评价。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南、北运输需求量迅猛增加,修通运河、畅通漕运被提上议事日程。”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运河漕运的运力和效率,打通贯通南北的国家经济大动脉,公元1283年,元朝政府组织开凿了从济宁至东平的济州河。济州河开通以后,漕路由淮河进入与黄河合流的泗水北上,经济州河直抵安山下的济水。从此可由两条路可达直沽,一条是走水路,由济水至利津入海,再渡海到直沽;一条由济水(大清河)北岸的东阿旱站陆运二百里至临清入御河,进而转运到大都。然而这两条漕路并不理想,前一条仍不免海洋风波之险,且利津海口受到潮汐的影响,常为泥沙淤塞,后一条途经茌平县一段地势卑下,遇夏秋霖潦,牛车跋涉其间,艰苦难行。
公元1289年,开挖了从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这样,隋朝以来的大运河就实现了“截弯取直”,从根本上改变了淮河以北运河的格局与走向。自此,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从北京到杭州一举缩短了500多公里的航程。到了公元1293年,又建成通惠河,来自南方的粮船沿运河可以直接抵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实现了大运河的第二次大贯通。
解决运河“河脊”难题,共设置水闸38座
两段运河经常因缺水而断流,船只搁浅、无法通航,这就是元代的会通河与济州河。其实原理很简单,元代的会通河和济州河均位于山东境内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南北低中间高,尤以南旺为最高。据明代资料记载,南旺北高临清90尺,南高徐州106尺。一旦到了枯水季节,河道缺水断流就难以避免。到了明朝洪武年间,黄河数次决口,整个会通河、济州河段大面积淤塞,有的河段甚至被填平。1411年,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重新开通会通河(明朝的会通河段包括了元代的会通河和济州河两段),他采用白英建议,引汶济运,筑戴村坝引水至南旺,建蓄水湖为水柜,建闸、斗门调节水量,围绕“引”、“蓄”、“分”、“排”四大环节,由此创建南旺枢纽工程,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全线长年通航,解决了元朝时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会通河将中国运河的修建技术推向了世界的巅峰。杜会长告诉记者,会通河具有极高的水利价值。会通河创造了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最大的坝、堰、水柜系统。同时,超过400公里的会通河河道中,共设置水闸38座,对于如此稠密水闸的娴熟运用和精准调控,体现出了中国水运工程杰出的技术成就和精密的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此外,会通河的修通使大运河缩短了500多公里的航程,提高了漕运效率,并通过引、蓄、分、调等系统工程保障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
“鱼嘴”以石拨将汶水分流南北
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记者详细了解了这座旷世作品的奇特之处。据悉,工程分五步完成。先是修筑戴村坝,汶水戴村一段,两岸有松山、龙山相峙,河道稳定,距南旺镇比较近,地表差为13米,是一个较理想的引水制高点。所建戴村坝东北-西南向,为流水的中泓河槽大致成35°的夹角,引水角度非常有利,大水时溢洪分流,枯水时用刮水板作一沙坝,迫使汶河水全部向南流入南旺。开凿小汶河,宋礼、白英引汶济运时,利用原有废河加以连通并引至南旺,名为小汶河。从戴村坝到南旺直线距离只有38公里,而地表高差悬殊,在开挖小汶河中,充分利用部分原有河道,依地形高低开凿出有着八十多个大小弯儿的河道,将汶水蜿蜒引至南旺入运,弯曲后河床总长度达70公里。
还有就是南旺分水口,号称“水脊”的南旺,是运河全线的至高点。由戴村坝截拦的汶河水,经小汶河达南旺而流入运河,为调节入运之水的南北流量,便于此至高点建造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分水口。该分水口的建造,先是在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的丁字口的对岸,筑砌一道近三百米的石护坡,以消减汶水急流的冲击。而后在河底部建造了一个鱼脊状的石拨即“鱼嘴”,以石拨将汶水分流南北。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民间所传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是当时分流的比例。后经考证,实际分流比例近于六比四。
此外,工程还设置水柜,宋礼在重竣会通河时,利用安山洼建成了第一个水柜,后又修建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三湖围堤,使之变成三个水柜。另把济宁城西一片洼地也辟为水柜,名为马场湖,以此调节运河水量。但修建水闸也是必不可少的,闸的作用,就是保持运河水量。建水闸,是为了有效控制水流,调节水量,便利舟楫。在南旺以北、以南的运河主干道上,3次改道后相继建节制闸38座,通过启闭诸闸,一段一段延缓水势,控制水量,以利船只顺利越过南旺水脊,畅通南北。此外,导泉补源以解决枯水期水源问题,按照白英主张,在兖州、青州、济宁州三州境内挖泉水汇入运河,科学地解决了水运的水源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一位因工伤医疗纠纷的吴姓群众走进临清松林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前来求助。工作人员详细调查了解后,多次耐心调解...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